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Friedrich Althoff (1839–1908) was one of Germany's three great administrators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 between 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 and Carl Heinrich Becker (1886–1933). He was perhaps the most prominent representative of Prussian bureaucratic liberalism and the first eminent politician of culture or — in the words of W. H. Dawson — “the most enlightened but also the most dictatorial Minister of Education Prussia has ever had”. Althoff dominate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russia between 1882 and 1907, serving as Ministerial director over higher educational affairs under at least four ministers. The so-called “Althoff system”, that he built pushed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science and scholarship to a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rationalized the universities and further subordinated them to state or ministerial policy through a rigid control of professional appointments, started the mobilization of private capital in support of German scientific hegemony (founding of 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 and put forward the Prussian tradition — ultimately an unsustainable one — of strong personal administration, by which Althoff systematically manipulated or overrode the very bureaucratic apparatus he had helped to create. On the other hand his policy defended academic freedom, patronized Catholic and Jewish scholars against reactionary university faculties as well as the so-called Kathedersozialisten against the influences of big business and laissez-faire capitalism. As a creator of german cultural foreign policy he paved the way for more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peace policy, an alternative to the war-aims policy of Imperial Germany on the eve of the Great War.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图们江地区国际性城市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城市体系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构建设想及管理原则,并初步估算了城市体系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3.
4.
This work develops a procedure that involves the use of Bayesian approach to quantify data scatterness, estimates the optimal values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selects the most appropriate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ormalized modulus reduction curves of soils. The proposed procedure is then demonstrated using real observation data based on a set of comprehensive resonant column tests on coarse-grained soils conducted in the study.  相似文献   
5.
肯尼迪在美国面临巨额国际收支逆差的背景下入主白宫。严重的逆差导致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引起西方世界对美元信用的置疑。因此,调节逆差成为肯尼迪政府的重要使命。肯尼迪政府调节逆差的政策主要体现在肯尼迪提交给国会的两份特别咨文中,即1961年2月6日的“黄金和国际收支逆差特别咨文”和1963年7月18日的“国际收支特别咨文”。以两份咨文为蓝本,有关部门展开了系列的开源节流行动。美国的逆差调节行动使美国政府内部和北约盟国间的斗争起伏跌宕,充分暴露出权力政治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传统的有损文物分析技术对文物造成的破坏,研制出一种简易光导纤维反射光谱仪。建立了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技术对颜料分析鉴定的基本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捷的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的新技术。通过对西安、重庆等地彩绘文物颜料成分的鉴定,表明光导纤维反射光谱法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在文物颜料鉴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张瑾 《史学月刊》2000,12(3):110-115
民国重庆城市现代化起步于刘湘“军人干政”时期。而川江航运的繁荣,城市精英的觉醒以及刘湘政权的若干举措,为“上海模式”输入重庆提供了重要条件。作为后发外生型条约体系城市,重庆的现代化不仅依靠西方现代性要素的刺激,而且更直接地受到“上海模式”的辐射和拉动。“军人干政”的负面效应致使以“上海模式”为蓝本的重庆城市现代化呈现畸变态势。在“上海模式”的冲击下,在本社会还缺少现代性因素积累的情况下,重庆城市现代化于20年代末期启动。  相似文献   
8.
中晚唐两制草诏的区别较鲜明地体现在用纸材质上,从学士院成立之初翰林学士张垍用黄麻写诏,到代宗大历年间以内制白麻任命李栖筠为御史大夫,是翰林学士院草诏制度的一大变化。在早期的白麻内制中,命相制书是最早且较稳定地归属学士院起草的文书类型。至德宗贞元时期,涉及节度使的除命以及赦文德音、招讨宣慰等重要政务处分的诏令起草,开始较为稳定地归属学士院。宪宗元和时期及其以后,通过对元稹、白居易文集等集部文献中所收诏敕予以归类,可大体展现此期两制分工的整体面貌,其中外制黄敕在各品级官僚群体的除授上皆有行用,而内制白麻的行用则大体被限定在常参官以及五品以上外官的除授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由三大部分构成:其一,道教管理机构——管理道教的组织措施;其二,道士管理制度——"度牒"制;其三,宫观管理制度。明王朝道教管理从制度设计层面来看是合理的,然而明王朝道教管理制度的施行实践却不尽然。除了太祖和成祖严格执行外,其后诸帝皆有制不依,管理制度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西汉王朝为例,对古代中国王朝的疆域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是王朝疆域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西汉初期,中华大地上存在以西汉王朝和匈奴为核心的两大藩属体系,以及众多的亚藩属体系和弱藩属体系。自武帝时期开始,随着西汉王朝国力的增强,两大藩属体系进入碰撞、重组阶段,其结果是不仅以匈奴为核心的藩属体系被纳入西汉王朝的藩属体系中,其他弱藩属体系也进入其中,属于西汉王朝藩属体系的亚藩属体系则成为了郡县,由此最终形成了郡县、特设机构、藩属国三个不同层次构成的西汉王朝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