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宏运 《史学月刊》2007,14(9):103-109
两本同名著作《抗日的第八路军》皆精彩地描述了长征的开端、强渡大渡河之战、长征中的妇女、红军和西安事变等细节情况,反映了红军改称八路军前后的相关史实,展示了延安精神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思想教育,开展对剥削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思想斗争,提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逐步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取得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相似文献   
3.
文物艺术品市场多元格局的形成,国有文物商店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愈发激烈,凭借原有的运营模式已难于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实施产业联盟是国有文物商店在现有市场环境中赢得竞争、获得发展的有效路径。长三角地区有国有文物商店12家,丰富的文物藏量、相似的组织机构、繁荣的文物市场,为建立和实施产业联盟提供了有利条件。产业联盟既可以整合各个个体的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因素,又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从而产生最优的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techniques of saturation through which posters legitimated the Party-State in Mao’s China by closing the gap between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ideology. Propaganda posters were designed to put into practice the principle of unity, as conceptualised by Mao Zedong. The argument posits that while the “poster” is normally a printed edition of a painting or design intended for mass distribution in this way, the term may fairly be deployed to capture other cultural objects that function as “posters”, in that they provide public, political information that expresses or constructs a political self in aesthetic form. This approach requires a metonymic understanding of a visual field in which cultural objects are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The essay draws on recen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poster artists of the 1960s and 1970s.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奎松 《史学月刊》2006,44(1):45-6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土地改革正在渐次开展起来,经济恢复工作一切百废待兴,尽管各地反抗事件频发,毛泽东却反对“四面出击”,没有响应党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的要求。不过数月之后,因朝鲜战败,中国被迫出兵抗美之际,毛泽东又抓住对外战争的机会,毫不犹豫地大举发动了“镇压反革命”运动,力图乘举国对外之际,一举清除社会上的反革命分子。这场以巩固城市政权为中心任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轰轰烈烈,极大地震慑了社会各种敌对势力,提高了新政权的威望。  相似文献   
6.
南宋陆九渊是自孔子以来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他的“顿悟”教育理论体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艺术思想、教学实践经验集大成的总结和继承。然而,千百年来他的“顿悟”教育备受歧视和排斥。重新认识“顿悟”教育,不仅是对宋代优秀教育思想的认可,且对当今的教育理念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改革以前的中国共产党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发展的奠基者和探索者。他认为,科学技术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争取自由的思想武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力量;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实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保证。发展科学技术,要坚持跨越式发展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统一;坚持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统一;坚持社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一;坚持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统一;坚持发挥科学技术专家和普通工人群众的作用。毛泽东科技思想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将科学技术视为革命者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重要工具,他洞见先进技术在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中的作用,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视为国家的重要职能,在西方国家封锁禁运、苏联毁约的困境下,千方百计引进先进科技并努力促进自主研发,果断地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回顾毛泽东与中国科学技术自主研发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实践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9.
俞伟超考古学思想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考古学解释体系的初步探索;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关系的文献与实物的二重证据推定;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技术、社会和观念的三重解读以及以此为方法论核心的考古学新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One recent focus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s that of “long cycle theory,” associated primarily with George Modelski and William Thompson, which posits serial cycles of hegemonic dominance — Venice, Portugal, the Netherlands, Great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 lasting approximately for one century. These hegemonic cycles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or underpinned by, maritime and commercial dominance. Some aspects of long cycle theory have been contested by the rival “world systems” theory, that has fewer cycles and a disinclination to separate the military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of hegemony. Heretofore, naval power, as reflected in capital ship construction and orders of battle, has been used to measure maritime dominance.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data for rival and successive global basing access networks could be used to inform and query the basis of long cycle theory; i.e., to provide a measure of “global reach”. There are additionally, interesting conceptual questions about the basis for basing access, as it has evolved historically; specifically, from a basis in conquest to one dependent upon diplomacy and various quid pro quo. The article suggests the need for more historical data collection on b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