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4篇 |
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64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51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7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溪遗址文化遗存可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时代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早期,晚期相当于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的过渡阶段,其资料证明太湖西部地区史前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3.
4.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主要分布在冀、蒙、辽三省、自治区交界处,对于其用途,有不同认识。本文在较全面梳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发现的基础上,探讨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类型及其用途。总起来说,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聚落单位来看,包含有服务于该城的祭祀遗存,但不能掩盖其强烈军事防御功能的本质。如果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呈带状分布的全部石城就构建起了护卫中心区域的外围整体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5.
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人骨的现场保护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保护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史前灾难遗址现场,对4座房址中出土的21具人骨进行了原地的加固和保护。根据人骨的保存状况及其埋藏环境的调查情况,在加固材料对比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三甲树脂的二甲苯和丙酮(溶剂体积比6:4)的混合溶液,采用多次缓慢滴注的办法进行加固处理。结果表明,滴渗法对脆弱的骨头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6.
金沙遗址博物馆大气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金沙遗址博物馆遗址区空气污染特征及污染物来源,在2019年秋季对遗址保护厅内外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了观测,并对各自化学组分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金沙遗址博物馆遗址保护厅内外PM2.5污染严重,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7.0μg/m3和94.6μg/m3;受人为影响程度的不同,室内昼夜差异明显强于室外。室外的OM、NO3-和SO42-浓度高于室内,而室内的NH+4和典型的地壳元素(K+、Mg2+和Ca2+)浓度高于室外;受化学组成的影响,室内外PM2.5分别呈碱性和酸性。地壳元素在整体元素中占据绝对主导,室内外占比分别可达82.8%和84.4%。通过富集因子分析得知Cu(室外)、Ag、Cd、Sb元素均达到了重度富集。室内外VOCs浓度几乎相同,分别为81.2×10-9和81.3×10-9,其中烷烃的贡献比例最高,分别为44%和46%;源自机动车、工业溶剂涂料使用、燃油挥发及生物质燃烧等人为源的VOCs物质在室外的浓度要明显高于室内。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金沙遗址博物馆遗址区空气质量的全面了解、土遗址及其中文物的高质量保存和提供优质的参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土遗址保护具有很大难度,其中土体中水分的单向迁移和蒸发是室内土遗址产生各种病害的重要原因,实践表明保存原状或采用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加固都很难预防。利用人工\"气-液相相变补水\"的原理,在不改变土遗址原状的条件下,控制和维持室内土遗址水分的平衡,以达到稳定土中盐分、防止土体开裂和粉化的目标,这可能成为一种室内土遗址保护的新技术。为此,以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实验室气-液相变补水小试验、建立水汽冷凝速率方程、开展室内土遗址现场补水实验等。初步探索了各种控制条件对补水速率的影响,验证了气-液相变补水的可行性与效果,为未来更大规模试验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植物对土遗址作用的研究中,鲜有就真实的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土遗址带来的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土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土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的裂隙和土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土遗址病害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的叠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的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现存土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的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的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存在的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土遗址的作用机理,又能为土遗址保护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考古所见我国史前玉人的冠式多为纵梁冠。这种冠式在长江、黄河中下游晚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玉件上经常出现,体现着某种神格,是史前人格化神灵的一种标准冠式。 相似文献
10.
于亭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4)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文书中,有古小学类文本残片三件:80TB1:304,80TB1:002a和80TB1:151,在已公布的成果中,或定名有误,或未能识别.经过比勘和研究,可以确定这些写本分别是玄应<一切经音义>抄录本、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摘抄增订本和<切韵>的抄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