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role theory can enhance the middle-power literature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preferences of middle powers. Rather than treating it as merely a function of material capability or good international citizenship, this article resituates middle power as a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that states aim to pursue through the enactment of role conceptions. Thus, it reinstates a conceptual distinction between ‘middle-power status’ and ‘middle-power role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notion of role conceptions can analytically connect the status-seeking behaviour of middle powers with their foreign policy agenda. In so doing, it provides a more nuanced explanation of middle-power behaviour, which might differ between one middle power and another. Using Indonesia and South Korea as case studies of middle power,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foreign policymakers have strategically conceptualised and enacted several main roles that aim to captur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s well as ego and alter expectations, in order to pursue middle-power status. These role conceptions determine the foreign policy agenda of states in articulating their middle-power status.  相似文献   
2.
英国新社会史思潮的兴起及其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反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社会史研究”作为一种史学新思潮,与西方史学的整体化趋势,几乎同时出现于现代国际史学舞台。英国新社会史思潮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国内外史学渊源。英国新社会史学派宣扬的核心问题是坚持“自下而上”史学观念,它彰显了由此观念指导下的整体社会史取向和研究实践。从较广泛的分析角度看,在国际史学发展格局重新调整的现时背景下,英国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史学派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效仿。它对国际史学发展的推动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集中体现了该学派及其整体史学研究的国际反响。  相似文献   
3.
施义慧 《史学月刊》2006,(12):89-94
在19世纪,英国工人阶级子女的童年生活,逐渐由参加劳动转变为接受教育。这种转型根源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界看待童年的观念变迁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工业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人们对待儿童的劳动和教育问题的传统态度;国家出于社会控制以及对民族未来的考虑,也在下层儿童的教育和劳动立法问题上采取越来越主动的态度;工人阶级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劳动问题的态度,也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着改变。正是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工人阶级儿童的生活重心逐渐由劳动转移到教育,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英国普通儿童的命运,也使得现代意义的童年生活初具模型。  相似文献   
4.
书画鉴定与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传统的书画鉴定,靠的是零碎的感性经验,用的是以视觉印象对照待鉴作品的比较方法,而对书画在历史承传中发展的系统知识及相应的视觉把握,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因此传统的鉴定每每陷入先入为主和少见多怪的误区。现代的书画鉴定引进了美术史的风格概念,把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作为鉴定方法论的主要依据,使大体依赖感性认识的鉴定眼光,变为讲求方法和理性认识的学问。虽然在鉴定实践中,首先要看时代风格,而后再看个人风格。但时代风格包含在个人风格之中,大家的个人风格又会左右一个时代的风气。所以把握风格应从研究著名书画家个人风格入手,即为把握风格而进行书画家个案研究,以便为鉴定积累翔实系统而扎实有据的样板系列,让临场鉴定奠立在坚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个案研究要根据具体对象使用不完全相同的方法,本文亦就此进行了有关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贾孟喜 《攀登》2005,24(5):68-71
马克思从个体视角考察人类历史的基本思想包括: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都落脚在每一个体的发展上,未来社会是每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本文从这些方面说明了个人发展问题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评蒋大椿和吴英、庞卓恒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庞二位先生都以人类实践为中心看待唯物史观,但是庞先生强调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性,蒋先生更注重以系统的方式把握人类实践的总体性。合理的态度应当是结合这两种眼光,兼顾抽象与具体,开展历史观和历史学的对话以及跨学科的理论吸收,建构中介层次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作为唯物史观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解析信息社会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革命,围绕信息而产生的概念被广泛纳入到了城市与区域空间研究框架中。流动空间是全球化进程中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信息技术、经济和空间的共同作用改变了传统的时间、空间和距离的概念,产生了全新的流动空间场。为了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流动空间这一概念,在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流动空间的概念,认为其具有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二元属性,提出流动空间具有流动性、共享性、高时效性、空间弹性和高级网络性五大特征。在信息时代,对于流动空间的概念、属性与特征的研究强调了流动空间作为区别地方空间的一种新空间形式的内涵,突显出信息技术改变我们居住、生活空间的同时,将使我们主动地迎接空间转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曾博伟  白雪尘 《人文地理》2006,21(4):58-61,73
从统计视角来界定旅游概念是旅游研究中达成共识的一种可行选择。本文以统计为视角,对旅游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概念的优缺点进行了说明。然后从中国旅游统计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面临的困难、旅游卫星账户以及中国旅游统计发展的大体思路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旅游业的测度进行了阐释。最后,从统计视角出发,对旅游研究中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9.
杨春英 《攀登》2006,25(3):21-23
青海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省内各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很不平衡。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经济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统筹区域发展,合理布局全省地区生产力,促进青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0.
以循环经济促进和谐青海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州霞  李积兰 《攀登》2006,25(3):52-56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发展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青海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对经济与社会、自然的整合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解决在发展和构建和谐青海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和省情为依据,对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优先领域进行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