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截至2003年12月为止,全面校注、研究郭店《老子》的专著和论文共有23种,此外尚有专论及附论郭店《老子》的论文多篇。综观上举论著,对郭店《老子》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即:一、简章组合,二、文字释读,三、书写勘误,四、词义考释,五、异文对校,六、文本性质,七、思想研究。本文试对学界在这七个方面的研究一一进行了述评。在文本性质方面,本文分别就诸家失当处进行辨正。并进而提出,由于文献不足征,此问题暂难定论,但郭店竹书《老子》的文本性质和公元前300年左右有无五千言的全本《老子》,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应该分开来研究。在思想研究方面,驳正了郭沂“简本《老子》出自老聃,今本《老子》出自太史儋”之说。本文还对郭店《老子》的一些字词的考释与释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西方汉学家在研究郭店楚简时,注重相关学科先进理论和模式的运用,注意从理论的角度上探讨出土简帛整理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这与国内学术界重视实证的传统不同。郭店楚简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化的重要代表,研究西方汉学界对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中西化的认识,促进中西化的交流。比较西方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在研究郭店楚简上的差异,亦有助于中西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石中的“捞鼎”图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表现的是王权的更迭,更是两汉时期社会信仰意识的集中体现。画像中“鼎”的捞起与失落这一过程反映了生命的意义,具有灵魂重生和生命复出的隐喻。捞鼎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汉代民间的宗教信仰以及汉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4.
关于尧舜禹禅让的事迹,见于春秋以前的史籍,并非出自战国的某家之言;孔子虽讲到尧舜禹禅让,但实际并未提倡实行禅让;郭店简《唐虞之道》与上博简《容成氏》、《子羔》篇,皆为战国儒家后学所作;尧舜禹禅让传说是三代以前存在不同于后世之世袭制的权力继承制的反映,不能视为战国诸子为了宣扬自己的社会理想编造的故事;中国古史传说与西方学者关于古代社会研究结论的吻合,证明人类古代社会的发育是有其共同规律的。  相似文献   
5.
东坡苏公帖碑是现存刊刻最早的苏轼个人丛帖,也是历史上优秀的苏书刻石之一。本文对该帖作了多方面研究,并特别指出帖碑中保存的《中山松醪赋》“元祜正书本”是仅存的苏轼的两种写本之一,有别于人们熟知的“绍圣合卷本”。该本中苏轼修改的字迹表明它与《中山松醪赋》祖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帖碑上四种苏轼手迹,三种墨迹已失传,有赖刻石流传,而帖碑是其传世最早的佳刻。因此,东坡苏公帖碑无论在保存东坡书迹方面。还是于苏轼诗赋校勘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帖学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三重道德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店楚简之《六德》《五行》等篇列有儒学的三重道德规范 ,它们组成了完整的儒家道德学说体系。那就是 :人伦道德 (六德 ) ,社会道德 (四行 ) ,天地道德 (五行 )。这个体系 ,始于对人的自然亲情的确认、尊重和人文化 ,所谓的“男女辨”“父子亲”“君臣义” ;然后乃由“亲亲而仁民” ,提升为以尊尊为标帜以善行为指归的理性的社会道德 ;更后再由“仁民而爱物” ,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景 ,复归于大自然怀抱 ,民胞物与 ,参赞化育。  相似文献   
7.
In 1900, the Lao ethnonym, and thus the Lao, ‘officially’ disappeared from Siam. However, Lao culture and identity persisted at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As Keyes (1967) discovered, ‘a Northeast Thailand‐based ethno‐regionalism’ emerged post‐World War II. This regionalism, which we re‐term ‘Thai Lao’ and specify to the majority ethnic community, exists in a contested relationship with both ‘Thai’ and ‘Lao’ identity. The survival of the Lao ethnic community's cultural identity occurred despite the best efforts of the Royal Thai Government (RTG) to eradicate aspects of Lao culture. These aspects included Lao language, religion, and history, using the school system, the Lao Buddhist Sangha, and the bureaucracy. Beginning in the 1990s, buoyed by a multitude of factors, the Lao ethnic community reappeared as the ‘Thai Lao’ or ‘Lao Isan’. This reappearance was noted in the RTG's Thailand 2011 Country Report (RTG 2011) to the UN Committee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For nearly four decades now, ‘Laoism’ has recurred in Thai academia, the media, the public sphere, popular traditions, and even Lao apocalyptic millenarianism. Following Smith (1986, 1991, 1999), this article utilizes a historical ethno‐symbolist approach to analyse this recurrence.  相似文献   
8.
在1998年公布的郭店简《成之闻之》简30有一个字,旧皆不得其解,经过与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简1的一个字相对比,郭店简的那个字可隶定为"",读为"贵",是"贵重"之意。这是利用清华简考释旧未能释出的古文字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孔家营一号墓位于老河口市北郊孔家营村李家沟北岸,2000年3月,为配合汉江王甫洲电站蓄水工程,老河口市博物馆抢救清理了该墓,出土了鼎、罐、磨、井等汉代陶器。为该地区汉代葬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民初,陕西会党与革命党发生了激烈冲突。冲突的发生,既有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团体结构方面的原因。冲突具有两个明显特性:它是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是革命联盟内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革命的变革。对当时陕西社会而言具有诸多正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