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秦时关中氐人分布的武都是指侨置武都郡。侨置武都郡始于曹魏。曹魏为与蜀汉争夺陇右,将武都氐人迁徙至关中,并先后在小槐里和美阳设置武都郡以进行管理。西晋江统的《徙戎论》反映出此时关中武都氐聚居的地方未置武都郡。十六国初期屠各刘氏和羯族石氏先后统治关中,将大量氐羌迁往关东,因此这一时期在关中侨置武都郡缺乏现实基础。苻健立国关中后,在战略要地宝鸡附近侨置武都郡,是其氐人本位政策的体现。北魏时侨置武都郡始领县级行政单位,统治范围扩大,标志着氐人的关中化,同时它也是太武帝平定盖吴叛乱时分化关中南道氐人的重要战略举措。西魏北周立国关中后受政区滥置影响,武都郡领县减少。隋开皇间侨置武都郡在当权者废郡、保留州县的地方行政政策的影响下消失于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胡浩 《人文地理》2004,19(2):84-87
本分析了关中地区城镇生活水价现状和问题,得出了城镇生活水价是不可持续的结论,即水价低于供水生产成本,水价结构不合理。在探讨可持续水价的调整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价格杠杆调节关中生活水价的措施,包括:逐步把水价调整到成本水价以上的水平,并调整水价结构,使之能反映供水成本和水资源价值;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对超定额用水征收高水价;实施季节性水价等。  相似文献   
3.
秦、西汉时期关中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史学月刊》2004,(8):14-19
在秦汉定都关中期间,围绕都城的建设与发展,关中内部的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重心日益向东北方向倾斜。西汉后期关中东部渭北地区是关中农业生产的重心;西南部的农耕经济则几乎完全遭到毁灭;西北、东南部的农业生产虽有较大发展,其速度较东北部而言,却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4.
楚人(族)的起源地及其迁徙路线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楚史研究者的艰难研究课题。清华简《楚居》的面世,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本文在既有楚人源于关中平原观点的基础上,指出《楚居》12个早期地名皆在今陕西省境内:"畏阝山"即蒉山,在蓝田县境;"穴穷"即镐京,在西安市西;"乔山"即峣山,在蓝田县与商州区之间;"爰陂"即原陂,在蓝田县境;"汌水"即灌水,今赤水河;"方山"即华山,今华山山脉;"盘"即蕃,"京宗"即郑荆,皆在华县境;"哉水"即兹水,今灞河;"屈"即冢,今商州区境;"鄀"即上鄀,在洛河、丹江上游;"夷屯"即丹阳,今商州区境。这些地名位置的落实,为楚人源于关中平原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为楚文化之谜的破译奠定了新的历史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庚 《人文地理》2012,26(1):102-106
以西安市长安区、渭南市澄城县、宝鸡市岐山县为考察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软件对三县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实证分析,以查明不同区域土地流转差异情况和造成土地流转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三县区土地流转达成比例相差较大,流转规模、流转方式有很大不同,流转价格更是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土地"非粮化"现象,土地流转更接近市场行为。非农收入水平、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各类土地流转中介和管理机构的完善程度、农户的社会保障程度等对土地流转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式均为正向,并且对流出率的影响超过对流入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关中地区发现的80余座隋墓资料,依据37座纪年墓,将隋代墓葬形制分为砖室墓、土洞墓、竖穴土坑墓三大类。其中土洞墓分为双室土洞墓和单室土洞墓两类。作为墓葬形制主流的单室土洞墓根据等级可分为四型六式。并论述了各型墓葬早晚期的特点、相对应的等级关系。根据墓葬形制变化将隋代墓葬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开皇元年(581年)~仁寿四年(604年),晚期:大业元年(605年)~隋末(618年)。并讨论了莹地兆沟、封土、地面石刻以及墓葬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汉武帝“广关”与西汉前期地域控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武帝元鼎三年,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过去多认为这是由于楼船将军杨仆因耻居关外而请求武帝移关。本文从秦朝至西汉初年国家地域控制变迁角度,论述汉武帝时期向东推延函谷关这一事件的政治和军事地理意义,指出实际上汉武帝这次迁移函谷关,是对汉朝地域政策与大关中布防方略的大调整,所做调整,并不仅限于函谷关一处,时人称之为"广关",其本质用意是增益拓广关中的范围。在汉武帝元鼎三年"广关"之后,大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关中中心聚落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荣 《人文地理》1995,10(1):56-64
本文论述了关中地区县级以上中心聚落体系的形成与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指出:关中地区中心聚落体系的真正形成是以秦推行郡县制为标志,到秦统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首位城市与县级聚落二级制体系。从东汉开始,关中中心聚落的等级结构则由二级逐渐变为三级制;中心聚落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沿渭河两岸的密集型向政治色彩较浓的区域均衡化转变,唐以后则向以经济为主的工商城市体系转变。此外,作为首位城市的西安(长安)城,在城市地域结构上也有变化,最显著的是政权中心区与市场区的区位空间发生了几乎完全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引力模型的关中城市间联系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为提升关中城市群整体实力,需要对关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进行科学测量,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对策。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的方法,以标准引力模型为基础,在对关中城市的中心等级进行科学划分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测量了关中城市间的联系程度,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从行政区划适当调整、发展规划与组织协调、财政体制完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促进关中城市群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作用关系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产业为例,采用EG指数和区位熵法,定量分析制造业产业的集聚水平、空间演变及其效应。研究表明:关中城市群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较高,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在降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虽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关中城市群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区域依次形成了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呈现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群规模等级分异相一致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