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家窑文化包含丰富的不同工艺、纹饰人物形象,本研究在人物形象分类的基础上,首先对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进行了考古学分期、以及人物形象区域分布研究,其后选取东部、中亚地区同时期的人物形象作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两期,一期以动物拟人纹与人物形体纹为主,其中,鲵人纹与舞蹈纹是此期特色,器口人面塑中出现了哭泣、惊讶的面部表情。二期出现蛙人纹,大量其他彩绘人物形体消失,继承一期以器口作人面的技法,对面部的五官塑造更加细致,表情更加多样,出现了精致又寓意非凡的裸体人像彩陶壶。马家窑文化人物形象可分为三区,从东往西传播与发展;与东部、中亚同时期人物形象对比,马家窑文化人形象种类和技法更具本地源流,且与其他地区异中有同。本研究为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文化间相互交流提供参考和依据,对后续分析文化人物形象内涵等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Human bones from Late Eneolithic graves and Bronze Age settlement pits in Moravia (Czech Republic) were studied to reconstruct their post-mortem historie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ir microbial destruction. Backscattered electrons in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BSE-SEM) were used for visual assessment of bioerosion. Visual data from the histological analysis were transformed into quantitative data using the Waikato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Analysis (WEKA) toolk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bioerosion is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amples. The bones from settlement pits display extensive bioerosion whereas the bones from graves display no or arrested bioerosion. The absence of bioerosion in graves is most probably linked with tomb burials of Corded Ware Culture. Given the tombs are frequently not preserved archaeologically, the state of bone bioerosion may serve as an indicator of their existence.  相似文献   
3.
ABSTRACT

Instead of the framework of influence–acceptance commonly used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 uses new sources to reexamine John Dewey’s visit to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experience. This study presents Dewey’s lectures in China as the result of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a variety of elements – Columbia University, different hosts and audiences, the media, all level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domestic situ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ewey’s expectations and work – against the general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new educational reforms. Dewey’s speeches on democracy, science, and new education were remarkably successful in the first year of his visit to China, but began to meet with resistance from some students beginning in June 1920. Because of the Red S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Dewey had to stay in China. In the second year of his visit, he gave warmly welcomed lectures on the same topics in Jiangxi,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Dewey not only identified himself with reform plans but also bega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hina’s economic problems. His inquiry into the problems confronting China is a good example of what he advocated in his lectures: seeing democracy, science, and new education as a way of thinking and carrying out actions and making intellectual choices while moving forward.  相似文献   
4.
雷少  丁风雅  吴波 《东南文化》2016,(4):23-37,65,67,127,128
鱼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河头村,东距现海岸线直线距离约7.3公里。2013至2014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了Ⅰ期发掘,分别发现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商周和唐宋等四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河姆渡文化二、三期,良渚文化晚期和商周时期堆积之间的自然淤泥层,对于研究沿海地区史前至商周时期文化面貌、人地关系等基础性问题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朱雪菲 《东南文化》2016,(5):121-126
2016年2月"江苏省兴化、东台市蒋庄遗址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对位于江苏兴化、东台的蒋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认为:大规模的良渚文化墓地是蒋庄遗址最重要的发现,说明了良渚文化已经扩张到长江以北,有助于学界更新对良渚文化的认识;蒋庄遗址葬制葬俗多样、人骨保存完好、随葬玉器等级较高,为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蒋庄墓地的年代框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科研工作来确认,未来的遗址保护工作还需要地方政府给予积极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程亦胜 《东南文化》2006,(1):31-39,i0002
越国建都会稽之前的早期越国都邑在何地有说在诸暨,也有说在萧山。根据太湖南岸,尤其是安吉古城遗址及其周围的古墓群等考古调查资料,结合史书关于吴越两国疆界及吴越罸李、夫椒两次战争等相关史料研究分析,早期越国都邑应该在古钱塘江以北的太湖南岸,秦汉时期的鄣郡郡治所在地,今安吉古城。  相似文献   
7.
三峡考古发现表明,楚文化在西周中晚期就已经对巫山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到了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楚文化已经完全控制了瞿塘峡以东的巫山地区,并进而对奉节、云阳、万州等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早段,楚文化深入到峡江腹地的忠县一带,控制了长江干流沿线的地区。楚文化的几次西进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基本可以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相契合。从楚文化在峡江地区的分布情况看,他主要起着控制交通、扼守战略要地,以及掠夺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襄樊邓城区域是楚文化遗存分布的一个重要区域。1971年以来先后发掘了四处楚文化遗址和八处楚文化墓地,并出土了大量的楚文化遗物,其时代可分为春秋早、中、晚期和战国早、中、晚期。本文对该区楚墓地的分布、特点、性质、墓主人身份和与邓城遗址及周围遗址的关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周波 《江汉考古》2006,(3):85-89,73
本文借助于最新的红外线照片,对九店楚简中几个字的释读提出了新的认识;同时通过对藏简的重新整理,新发现了为《九店楚简》一书漏收的两枚竹简。  相似文献   
10.
章草书,广义而言是汉代通行的隶书草写法;狭义而言是在隶草的基础上进而规范化的一种专门书体。章草书盛行于东汉末期,历经魏晋时代而渐成衰势,隋唐以后罕有书者。故宫博物院新近征得的原藏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隋人书《出师颂》恰恰弥补了章草书发展末期的历史空缺。本文简述章草书之由来以及古代章草书家的简况,以便读者从中了解隋人书《出师颂》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