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州古典园林和南京明孝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由以传统方式的文物保存上升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学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3.
苏州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为案例,基于意象地图调查,探讨旅游者空间意象的基本要素构成、意象要素感知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古典园林旅游者空间意象中共包含五个基本要素,五要素在总体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基本均衡,在不同园林的样本之间有一定差异;(2)五要素均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其中节点与边界要素的可识别性及可意象性最高,是遗产保护的核心要素;(3)五要素的感知频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景区核心向周边逐渐衰减的规律性特征,即“核心一边缘”空间模式,该模式的形成是旅游者行为特征与园林空间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从建国后苏绣业的发展看手工业的政策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苏州刺绣业经历了从手工业到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过程。 1 95 2年 ,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苏绣业开始由加工订货的方式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此后又经历了从刺绣生产合作社到转厂过渡以及刺绣加工机械化、自动化。事实证明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进行的生产合作化 ,是引导小生产者走上联合劳动道路的最好方式之一。但苏绣是一种特殊的手工业 ,是工艺美术手工业 ,在审美和情趣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手工业的独特表现。因此 ,在政策和管理上就需要区别对待 ,合作化以来屡屡出现的那种混淆差别、笼统管理的做法是欠妥的 ,也容易导致一些传统工艺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
白寿彝先生把自己一生贡献给史学事业.他的治史体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研究历史是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气魄,治史中不断创新的器识以及世界史的胸怀.先生研究历史的眼光是开阔的,他总是从世界范围内认识历史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Jing Xiaoyan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4)
顺治九年(1652),一艘赴日本贸易的苏州商船回国。史学界对该商船的赴日时间及贸易方式存在争议:一说是1644年赴日,在日本进行了八年的海外贸易;一说是1650年或1651年私自出海,交易完毕后即回国。本文根据明清档案及朝鲜史料对该事件的记载,以及当时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的贸易状况进行综合考察,可以肯定该商船是于1644年前往日本,并在日本与交趾之间从事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7.
何一民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008,3(2):263-292
Resulted from different causes, the majority of traditional cities in modern China underwent a decline in various degrees.
The causes of the decline of Suzhou, Hangzhou, and Yangzhou which have started to develop their new industry and commerce
since mid-Qing Dynasty lies in such aspects as: the lose of transportation superiority in modern China; the fatal destruction
caused by Taiping Revolution; the affects of the rising of Shanghai; the recession of traditional economy and slowed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y; and the conservatism in thinking and ideas etc.
Translated by Huang Bangfu from Xinan Minzu Daxue Xuebao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2007, (4): 1–11 相似文献
9.
明代中期尤其是正德以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社会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于士人身上。吴中地区城市工商经济的发达,导致部分士人对生活方式作出了全新的选择,并由此带动了当地士风的变化。文徵明作为出身官僚家庭的传统文人,一向以保守、审慎著称,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当时的文化市场,并对商人、商业活动有着不同于以往士大夫阶层的全面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中社会风尚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