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是在对《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关于汉代壁画墓的墓葬形制演变和壁画题材内容的认识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文章进行学习时,关于汉代壁画墓中的壁画的来源问题及其壁画内容的分类问题所产生的几点疑惑。  相似文献   
2.
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克 《文博》2004,(5):50-55
南阳车骑出行和升仙画像石足汉代斑斓璀璨文化中寓意深远的艺术瑰宝,是两汉文化中心区域产生的一种独特葬俗,其在文化内涵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对全国民间汉画的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它以深沉雄大的特质,集中凝炼地显示着汉代的文化精神,吸引了海内外学者惊羡的目光,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赞誉。把南阳车骑出行羽化升仙画像石投放在汉代世人心性闭锁和对政治责任疏离的背景中宋考察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山东、江苏等地的汉画像中均可见到一种力士鼓唇吹气的形象,这一形象就是汉代人塑造的风神风伯。风伯或出现于雷电云雨之神出行的队列中,或张口弄舌地吹掀屋顶,或与箕星为伴驰骋于月夜星空。通过对诸类图像的分析可以看出,汉代风伯神话是在先秦流行的箕星信仰与飞廉崇拜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风伯画像作为汉代丧葬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承载着佑助墓主灵魂升仙的宗教功能。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中的“捞鼎”图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表现的是王权的更迭,更是两汉时期社会信仰意识的集中体现。画像中“鼎”的捞起与失落这一过程反映了生命的意义,具有灵魂重生和生命复出的隐喻。捞鼎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汉代民间的宗教信仰以及汉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6.
四川汉墓中流行的六博画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宴乐六博,所用博局与其他地区出土一致;一类为仙人六博,所用博局为四川汉墓特有。后者以二绳四钩象征当时观念中的宇宙模式,仙人六博于其上,象征着以阴阳六爻运行宇宙,且与升仙思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画像石中有很多"鱼车图",很多学者认为是河伯出行图,但笔者认为"鱼车图"和文献记载的河伯出行形象不符。琴高骑鲤鱼升仙的故事在汉代已很流行,"鱼车图"应当是模仿这一故事。坐在鱼车上的尊者应当是墓主人,驾鱼车而升仙。  相似文献   
8.
楚式镇墓兽是东周楚墓中的一种典型的丧葬明器,质地多为漆器,形制有单头、双头、变形龙面式、变形人面式等,是先秦楚文化区别于同期其它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始见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期,在目前已出土镇墓兽的300多座墓中,虽然由于年代早晚镇墓兽在形制上略有  相似文献   
9.
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北方宋辽金时期涅槃图像,具有时代共通性的一面,同时呈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在图像表现方面,两地区涅槃图像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代因素,相对来说,东部地区沿用的唐代因素较多;西部地区在唐代基础上又部分地吸收了东部地区宋代因素,并获得新发展。在图像内涵方面,东部地区表现为涅槃与弥勒佛组合,延续了传统图像的做法,着意表述佛法传承的意图。涅檗与三身佛组合是这一时期的新现象,反映了大乘佛教权道、化现思想。西部地区表现为涅槃、罗汉、横三世佛(释迦·弥勒·阿弥陀)组合,一方面强调了罗汉守护和传承佛法的作用,另一方面凸显信徒向往并期望将来往生净土世界的心态。东西两地区有关摩耶夫人画面的流行,与当时社会大力倡导孝行的情况密切关联。涅槃升仙图像则是佛教进一步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四川南溪长顺坡汉墓石棺画像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对南溪县长顺坡砖室墓出土的4具东汉晚期石棺的画像进行了深入考释,认为其画像内容和组合均体现出神仙仙境与墓主升仙的内容,而且从各类画像内容的相互内在联系和造棺在石棺上布置这些画像的目的来看,也均是以让墓主升仙为目的。其中3号石棺右侧画像中的升仙图,较完整地体现了当时人们想象中的升仙过程,这对于汉代升仙思想和相关行为方式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