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林乡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全乡总面积29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3796亩,人均耕地3.1亩,草山面积38.5万亩,其中网围栏草场3.8万亩。辖12个村委会,共有10915人,聚居着汉、土、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土族人口有491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2.
五谷变迁路     
在中国,“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汉朝时期五谷的排序为稻、黍、稷、麦、菽,而今天。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五名已经变成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马铃薯。  相似文献   
3.
订单农业是指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与农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契约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近几年,各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这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搞好产销衔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以东部农业区为主的脱毒马铃薯种植生产基地已形成较大规模,以脑山、半脑山区和小块农业区为重点的油菜种植面积已超过小麦面积;互助、湟中、湟源与大通为主的优质蚕豆生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据农业部消息,我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面包等主食,预计到2020年,50%以上马铃薯将作为主食消费。这也使得马铃薯将成为继稻米、小麦、玉米外,中国人的四大主食之一。马铃薯,又叫土豆、山药蛋、荷兰薯、地蛋、薯仔等,我们贵州人一般叫洋芋。上述新闻,使我不禁回想起1968年带学生上山下乡,到我省洋芋重要产地威宁插队落户的一段往事。1967年9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66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  相似文献   
5.
从清代陕西地方志等史料的记载来看,马铃薯引种陕西的主要路径大致有三:从东南沿海地区引入秦岭北麓山地;从川鄂地区引进陕南;从内蒙等地引种至陕北。受人口激增和马铃薯优良遗传特性等要素影响,清代马铃薯在陕西的传播范围相当广泛,在关中、陕南和陕北的高山冷凉地区及陕北沙地都有分布。在秦岭山区,马铃薯传播范围最广、社会接纳程度最高,逐渐从杂粮发展成为山民的主食之一,其它功能亦得到有效开发;在关中边缘山区,马铃薯也常常被用作备荒之重要杂粮,在平原地区则是利用"隙地"开始作为菜蔬和杂粮有所种植;在陕北,种植日广,除了济荒之外,其蔬菜之用亦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受传统的饮食结构、马铃薯自身缺陷等因素的制约,清代马铃薯在陕西的种植区域以冷凉地区为主,但自清末而始,其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高下俱种之态势。  相似文献   
6.
我的村庄     
张永平 《中国土族》2010,(Z1):74-75
一四川有一个地方叫卧龙,那里到处生长着大片的竹林,是中国著名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而我的家乡叫龙卧,是青藏高原极其普通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山村,这里长满了耐旱的柳树、沙棘、灌木。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淳朴友善。这里没有南方的炎热,有着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这里没有诱人的蔬果,却有着养人的土豆和白菜;这里也没有可爱的大熊猫,却有着机灵耐寒的麻雀和孤独的苍鹰。  相似文献   
7.
藏族习俗     
汪峻基  赛多 《中国土族》2010,(Z1):40-42
饮食大通藏族的饮食基本与汉族相似,平常以八罗、拌汤、旗花、寸寸饭、干粮、油花馍馍及马铃薯为主食。逢节日或招待客人时,夏秋两季主要有凉面凉粉、麦素儿、蒸馒头、煮豆儿;冬春两季有搓鱼儿、热温儿、搅团、锟锅、荨麻等饭食。宽裕人家备有酩馏酒、糌粑、酥油和奶茶。  相似文献   
8.
谢骥  赵海珍 《中国土族》2010,(Z1):49-49
年少时背着书包离开家乡踏上求学的路途,20年后,每每回到家乡,双脚踩在这块热土上,我心潮澎湃,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展现出家乡人的勤劳与汗水。昔日的朔北,人们住在土墙矮房中,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衣着单调、脸色蜡黄的人们驾着车,赶着驴。用传统的耕种方式,广种薄收,祈求能够风调雨顺,人们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王三宝 《神州》2013,(23):7-7
汪曾祺的文字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源于他生活中的诗意哲学。以苦作乐的哲学。汪曾祺的一生有许多不幸,这些不幸在他看来都充满诗意。他打成右派后,在昆明纱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呆了四年,前两年扛过八十公斤重的麻袋粮,干得最多的是喷“波尔多液”农药。后两年是在研究所打杂,主要是与马铃薯打交道,画《中国马铃薯图谱》,还写了许多与马铃薯有关的文章,俨然一个研究马铃薯的专家,过年时还带着自己种的马铃薯回家,与家人共尝。那四年,他与当地的人非常亲近,相处很好。他认为,在纱岭子这几年,对他确立今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汪老的人生平淡、传奇而又充满诗意,在这充以苦作乐的诗意人生中,他写下了许多充满诗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他都要去那些小街偏巷,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拌菠菜、干丝、烧小萝卜、塞肉(馅)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