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湖北省大冶市香炉山遗址采集的20个炉渣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检测,发现了炼制锑青铜、锡铅青铜、生铁的炉渣。重点对锡铅青铜的冶炼流程进行了推断,认为该遗址首先使用伴生有铅镍砷等元素的铜矿石进行还原冶炼,再添加锡料生产以锡铅为主要合金元素并含有镍砷的青铜,先后排出不含锡和含锡的两种高铁型炉渣。香炉山遗址出现的青铜生产证据,预示着大冶地区可能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有别于中原的早期青铜产业,对探讨鄂东南地区早期冶金技术与当地文明的演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阳首次发现有铭文纪年和唐王府铸造的大型铁香炉。唐府为明代朱元璋第23子朱羋受封南阳的唐王府,该香炉为朱羋第十代唐王朱聿键所造,为唐王府宗祠焚香祭祖所用之物。  相似文献   
3.
王倩 《美成在久》2020,(1):37-43
袅袅炉香,既馨且逸。造型多元的香炉,蔚然成风的香文化使得整个六朝社会氤氲着缕缕醉人的幽香。一炉香徐徐燃起,芬芳的气息不仅浸染了衣衫,弥漫了居室,也渗透到心灵深处,为身处动荡时代的六朝士人带来了内心宁和。"香之为用,大矣",香也成为时人礼敬天地神佛以求福佑周全的神圣供品。  相似文献   
4.
1996年5月间,我们专程护送文物到南昌请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其中有我馆在1987年严厉打击文物走私与盗掘古墓专项斗争中于公溪镇缴获的青花梅瓶和青花香炉。耿宝昌先生看了之后,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他又说:“这些文物如果能弄清它的来历和确切年代的话,那么,它还可以升级。”这些年来,耿老的话我们一直记在心上,并想方设法要把它弄清楚。最近两年,馆里曾经多次派员到公溪镇调查,但因时隔十余年,给我们的调查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工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们不辞跋涉之劳,终于了解到这些遗物出自距公溪镇四公里的马迹湾村后山上一座古墓,还有一…  相似文献   
5.
万建怀 《南方文物》2011,(3):180-185
秀峰位于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的江西省星子县,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香炉峰如紫烟缭绕,鹤鸣峰形似鸣鹤飞翔,双剑峰势如芙蓉插天,姐妹峰态同娟娟秀女,文殊峰似尖锥屹立,龟背峰脊如行龟遇云。这些山峰,千姿百态,玲珑秀丽,层峦流翠,风光旖旎,聚尽山南之美,因而秀峰亦就有了诸峰竞秀得名之说。唐代大诗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十二桥文化成都平原类型和渝东类型典型遗址所出动物骨骼的可鉴定标本、最小个体数和肉量估算的统计来考察其生业方式,结果显示前者的肉食资源以家畜为主,而后者则以狩猎为主。与香炉石文化的生业方式进行比较,并认为在早期文明阶段,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不同类型其生业方式不尽相同,而不同的考古学文化间的生业方式则可能趋同。  相似文献   
7.
冯慧 《考古与文物》2016,(5):122-133
晋唐时期的长柄香炉在中国出土品和日本传世品中均有所见,本文梳理其实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该如何准确命名,并将它们分为鹊尾、狮子镇、塔形镇和如意形几类,且进行时代先后排序,探讨其演变规律。笔者考察相关壁画内容组合和文献资料,通过分析长柄香炉出现的场合,探讨了其具体用法,推测长柄香炉不仅仅用于供养,还有表示礼敬及导引的作用。其用途并不限于佛教,在道教文献中长柄香炉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8.
Fumi桑     
昨天Fumi桑来找"火舍香炉",夜里12点,大家都睡了,我还醒着,便一起找。还好没多久就找到了。她满面兴奋跑到Koko桑房门口喊了好几声,恨不得把大家伙儿都吵起来。孰料Koko桑睡得沉,没应。Fumi桑就把香炉  相似文献   
9.
高阿申 《收藏家》2009,(11):53-59
中国的香炉,是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可以这么说,如果把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视作古代中国文化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那么香炉则是炎黄子孙在精神生活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品。  相似文献   
10.
<正>泰山自古一直被视为神山、圣山、国之镇山,在泰山上举行的祭天仪式及在泰山下的小山举行的祭地仪式被称为封禅,是古代帝王向天神、地神报告自己功业的一种方式,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封禅泰山。明代皇帝虽未亲往封禅泰山,但对泰山却极为尊崇,有明一代遣官致祭达40余次之多,凡国之大事,或祈丰,或求雨,或祈子,或征伐,或嗣承大统,或元子诞生,都要祭告泰山,皇室宗亲更是频繁在泰山祈福祝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