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最早饮茶的群体之一 早先,由于茶叶得之不易,所以,吐蕃民间普遍都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珍品来看待,只有地位较高的阶级阶层才能享用得到。吐蕃前期,藏族社会中能够饮茶的主要是宗教人士和上层贵族普通百姓到后来才逐渐能够喝到茶。“由于藏族对僧人(喇嘛)十分崇敬,他们的饮茶习惯极易被人效法。  相似文献   
2.
“茶意即禅意” 饮茶成为风尚最初始于唐代的寺院。那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僧人每日都要坐禅,坐至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方法日渐趋于讲究,两千多年来饮茶方法变化颇大。  相似文献   
4.
丁超 《丝绸之路》2008,(5):37-39
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可以说回族民间茶文化内容丰富,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5.
成立于战国后期的日本茶道(初期称为“茶汤”或“佗茶”),虽然在形式上与南北朝时的“婆娑罗寄合”这种喧闹、奢靡的饮茶之风迥然不同,甚至与室町幕府的将军所举行的茶会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禅的精神的融入,正是对“婆娑罗寄合”的一种反省与反动,而室町幕府茶会中的“唐物数寄”、以建盏天目茶碗为代表的“茶具足”和“书院座敷”这三个基本文化元素,是后来日本的茶道得以成立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书院座敷”构成了茶道得以展开的基本空间,“茶具足”是茶道得以进行的基本器具,而“唐物数寄”则是使整个茶道活动充满了优雅文化气息的基本组成。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所以人们因事外出,有水路的地方可以走水路,无水路的只好凭两只脚前行。重要的军事情报等需要尽快传递的信息,则依靠一匹快马。因此,过去的通衢大道上,总是相隔一段路程就建有一座茶亭,过往行人至此歇脚饮茶,谈天说地。茶亭因地形差别,而式样各异、大小不同。在这些茶亭上多有题联.或为建亭者所题,或为过路官员才子所题,或为茶亭主人为招徕生意所题。  相似文献   
7.
饮茶可生津止渴,醒脑提神,强身健体。对于广州闷热的气候来说,饮茶是很适宜的。广州人不仅在家品茶,还喜欢走出家门上茶楼饮茶,这已经成为广州一般市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除了中原地区的禅寺内。僧侣有饮茶习惯之外,在藏传佛教的寺院中,喝茶也是僧侣们早课的内容之一。古时西藏气候寒冷,不宜于蔬菜生长,藏人在浓茶中混合酥油饮用,一方面御寒,一方面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  相似文献   
9.
一、宋代茶文化简述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古老的饮料,我们祖先很早就知道饮茶的好处,初为药用,继为茶饮。历史上,以茶汁当饮料,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把饮茶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则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奠定了茶道的形式和内容,饮茶由此开始讲究境界,强调饮茶体验人生的茶道,茶文化也逐渐形成,并迅速传入日本、  相似文献   
10.
刘勇 《历史研究》2013,(1):160-177,193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从18世纪初期开始主宰荷兰对华贸易,直至19世纪40年代。在荷兰,最初仅可从药铺获得茶叶,作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其药性受到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赞扬,但同时也引来部分人的反对。由于有识之士的大力推荐,饮茶有益论逐步被荷兰大众认同,售价不断下降的茶叶逐渐成为荷兰人的日常饮料,由专营或兼营店铺出售,而从一开始就被视为高尚消遣的饮茶习俗也自上而下地在荷兰各阶层中得到广泛普及。饮茶习俗普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丰富了近代荷兰人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