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黄春秋》今年第一期卢惠龙的《〈顾准文集〉出版的曲折》和第三期唐继无的《也说〈顾准文集〉的出版》两文,对于这位现代思想家著述问世背后的曲折经过,从不同的角度作了较为详细的披露,读后令人感慨。机缘巧合,我这局外人也恰好知晓一点内情,写出来或可作为补充。1991年夏天,我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留学,友人张志国应邀到邻近的美国东西方中心做访问学者,他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青年修养读物编辑室  相似文献   
2.
丁杰 《百年潮》2000,(1):64-70
最近几年,我和朋友一起编过几本书,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下面说一说编书过程的前前后后。一、关于《顾准日记》顾准这个名字我在80年代就听说过,当时我所在的《晋阳学刊》发表过他的《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但真正注  相似文献   
3.
文革“大民主” “大民主”一词,据李慎之先生的叙述,最早是由他与王飞在1956年秋提出来的。1956年爆发“波匈事件”。毛泽东派其秘书林克到新华社国际部征求意见。在这次征求意见的会上,李慎之、王飞认为“苏联东欧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在革命胜利后建立起一个民主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陈伟 《中华遗产》2014,(8):132-141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封闭式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定势、“左”倾理论政策的影响、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引导、反革命集团的蓄意煽动等,都被认为是引爆“文革”的诱因。  相似文献   
5.
回忆顾准     
著名学者王元化说,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也是最早冲破教条主义的人。更有人称赞他是中国六七十年代唯一一位像样的知识分子。吴敬琏撰写文章《中国需要这样的思想家》,诗人邵燕祥也这样描述顾准曾经发生的影响:“只因他的文字变成铅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挽回了集体名誉。”  相似文献   
6.
日前读到贵刊2013年第1期"《顾准文集》出版的曲折(卢惠龙文)",提到"文集在上海学林等一些出版社飘移过,未果",不禁勾起我一段清晰的记忆。1988年的一天(具体日子记不得了),黄安国介绍我认识陈申申,并说有一部很好但可能有风险的书稿想推荐给我。我说好啊,我愿意看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稿。于是,约定了一个日子,陈申申陪同我前往陈敏之家,谈书稿之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顾准著作  相似文献   
7.
《炎黄春秋》今年第1、3、6期刊发了三篇关于《顾准文集》出版的文章,作为"当事人",禁不住也想写几个文字凑个热闹。1994年出版《顾准文集》有一个时间因由:纪念顾准逝世20周年。《顾准文集》出版后,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有记者、媒体朋友找来采访、询问,甚至建议写点东西发表。过去的近20年间,除了小范围说过几句外,我一直避免谈论《顾准文集》出版的相关情况。其主要原因,一则是因  相似文献   
8.
李一蠡 《炎黄春秋》2005,(11):27-30
中国曾在大约18世纪以前的一千多年里GDP居全球之首,但其后却衰落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什么会走过一长段大起大落的曲折道路?从《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顾准笔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里,我们看到,顾准在上个世纪中叶就以批判精神,博览群书,深刻  相似文献   
9.
罗银胜 《纵横》2008,(10):36-39
一1982年9月,孙冶方抱病参加了中共十二大,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在病床上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保证,兼论"基数大,速度低"不是规律》,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83年2月22日,孙冶方溘然长逝。  相似文献   
10.
这是1994年,经王元化的推荐,《顾准文集》走进了我所在的贵州人民出版社。此前,文集在上海学林等一些出版社飘移过,未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