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七月十一日,笔者应全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筹备会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隆重纪念活动。北京之行,我的第二项任务就是考察了解明代宦官第二个集中安葬处——北京西山模式口。这里著名宦官李童、田义、温祥的历史杰作可用一顺口溜来表达:“田义墓的石工,法海寺的木工,承恩寺的地工”。明人王廷相谓“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华缘海会走都人,碧构珠林照城郭”。可见凡研究中国宦官史者,不到西山是为憾事!  相似文献   
2.
脸谱     
《文史月刊》2010,(6):44-45
<正>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张伯苓(中国著名教育家,是中国奥运先驱,曾筹办南开大学)常讲:"人可以有霉运,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净发理,衣整鞋洁,让人一看就有清新、明爽、舒服的感觉,霉运很快就可以好转。"他  相似文献   
3.
《贵阳文史》2011,(4):94-97
“要致富靠支部,要挣钱找党员”。这句极为朴实的顺口溜,不仅在乌当区农村广为流传,而且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燕毅 《文史精华》2012,(6):54-60,1
文革中的1967年到1973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顺口溜编得朗朗上口.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5.
邹毅  小斐 《旅游纵览》2009,(3):52-53
<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每当春江水暖的时候,看到成群的鸭子自由地在有些冰冷的水面上游来游去,就会顺口溜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句子来。总会禁不住想起,读书时和老师一起吟诵诗句,突然向老师发问:"为什么是  相似文献   
6.
我的老家在闽中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我在家乡常听到一句顺口溜:“家中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番薯米当粮草,火篾满墙倒。”如今的年轻人听起来一头雾水,因为这“三件宝”早巳“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7.
"低头是铺装,平视是喷泉,仰脸看雕塑,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人民日报》引用公众描述政府建筑外貌豪华而单一的顺口溜,有批评的意味。它传达的意象,一是奢侈,二是呆板。  相似文献   
8.
沈沉  江汉 《文史月刊》2005,(4):62-64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马达一响,黄金万两。”“马达”是指卡车司机的汽车。在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的手下,有一个中央信托局运输处,处长林世良官儿不大,可掌握着大卡车数百辆。一部马达就黄金万两,何况数百辆十轮大卡车呢!林世良30岁上下,风度  相似文献   
9.
柯云  丽阳 《文史月刊》2009,(2):64-65
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遇上一段民谣(人们习惯地将它与顺口溜混为一团,统称顺口溜)。民谣始于何时,无从考证。数千年来,它却早已作为一种社会相声受到世人的喜爱和青睐。  相似文献   
10.
我的老家在闽中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我在家乡常听到一句顺口溜:“家中三件宝,火笼当棉袄,番薯米当粮草,火篾满墙倒。”如今的年轻人听起来一头雾水,因为这“三件宝”早巳“销声匿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