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赞贤 《百年潮》2002,(5):60-68
在中国留学史上,1964年、1965年我国公派出国,1967年初又全部被召回国参加"文革"的一大批中国留学生的经历,占据着十分独特的一页,它打上了很深的时代烙印,是空前的大概也是绝后的.笔者曾是1965年派往法国的留学生的政治辅导员之一.当年我们5名政治辅导员带领着60名年龄在十八九岁的男女高中毕业生赴法国巴黎专门学习法语.可是,在巴黎的近一年半时间里,我们基本上都是集体行动,如同我国在法国巴黎办了个法语学习班.这样具有突出特点的留学,历史不该忘记.36年过去了,对此我仍记忆犹新,一切都还那样清晰……  相似文献   
2.
"龙脉"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之一,其对农民心理及集体行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龙脉"信仰的边缘性及其对农民集体行动的深刻影响,一方面表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国家在乡村社会的合法性危机。在国家主流文化与"龙脉"文化的冲突中,基层政府角色十分尴尬:既要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却又难以抵御包括"龙脉"信仰在内的各种亚文化的影响。故调整国家文化战略、构建包容性的文化标志,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正>长征是艰苦的,长征也是快乐的,快乐来自于年轻热情、多才多艺的红军战士,来自于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和坚定的信念理想。耿飚参加长征时年仅23岁。据他回忆,他所  相似文献   
4.
邱丹文 《神州》2011,(3):33-33,35
近年来,我国农村社区非正式组织发展迅速,农民的集体行为增加。通过对H镇居民反对卖公共澡堂的事件分析,阐述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作用和过程,描述非正式组织进行集体行为的过程。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复杂,所起作用多,进行集体行动的过程历时长困难多。农村社区非正式组织的集体行动存在困境和问题,例如有成员退出、成员搭便车、责任分散等。  相似文献   
5.
程歗教授新著《文化、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以晚清教案和义和团为中心》一书最近已由巴蜀书社出版,这是晚清史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新成果。全书视野开阔,共分为四个专题探析:史学方法试笔:口述、文献与考据,研究对象探析:精英思想与大众心态,晚清教案视点:  相似文献   
6.
动物大迁徙     
《山茶》2010,(11):92-113
动物迁徙是件了不起的壮举;无数动物集体行动,尽管成功率极低,各种生灵却义无反顾,其准确的方向感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7.
苏联为何缺席朝鲜战争爆发后的联合国安理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琛 《史学月刊》2008,(12):130-132
一件新解密的档案,揭开了长期萦绕于心的一个疑问:苏联为何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联合国安理会紧急讨论该情势,苏联代表缺席,使得美国如愿通过其提案,为其力主的集体行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苏联代表为何缺席?这是当时、也是之后历史学  相似文献   
8.
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相似文献   
9.
兰敏 《神州》2014,(3):238-239
集团在社会行动中往往具有单个社会个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合理的行动方案优势等。集团理论是研究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对集体理论的解读,西方有四种常见的解释路径:多元主义、统合主义、集体行动逻辑和新右派模型,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单阐释。  相似文献   
10.
张磊 《神州》2013,(7):250-250
奥尔森教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本身是围绕着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如何协调的问题。从个人理性出发,并不能保证自发地、自然地产生出集体理性。个人理性的张扬,结果可能是集体无理性。对于指望以个人理性为本位建构社会的观点缺乏必然的逻辑。因此,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是一个强迫的过程,也就是制度化的过程。《集体行动的逻辑》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期待、公共产品与激励"之间的进行利益协调和利益均衡,力图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和谐,以期实现各方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