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平 《贵阳文史》2008,(4):24-27
胡风与乔冠华最初认识是在太平洋战争前的香港,两人正式建立友谊则是在撤退到重庆以后。胡风还记得,自己与乔冠华的初次见面。那是在一次迎接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的茶会上。这次茶会是由乔冠华出面布置招待的,这时的乔冠华年轻干练,富有活力。不过胡风对此印象不深了。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乔冠华设法营救胡风。在那大动乱的日子里,乔冠华不顾个人安危,  相似文献   
2.
柯妍 《世界历史》2005,(3):140-142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希望经济学界认真总结陈翰笙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治学精神和学术经验,让他们的理论精髓得以传承”的重要指示,缅怀名的社会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顾问、中国科学院原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翰笙先生,2005年2月24日“陈翰笙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江蓝生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3.
陈翰笙风云三世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翰笙是中国现在还活着的年龄最高的知名人士,他诞生于1897年2月5日,即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四。到2003年的今天,11月5日,已经106岁又9个月了。在海外的中国知名人士中,年龄百岁的陈立夫和张学良近年去世后,比他们略大的106岁的宋美龄,在不久前的2003年10月24日也去世了。陈翰笙与宋美龄是同龄人,但是陈翰笙还是比宋美龄长一个多月,准确地说,一个诞生在1897年2月5日,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正月初四,一个是1897年3月23日,也是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二月二十一日,二者相差46天。现在陈翰笙还活着,宋美龄已经去世了。最近我写了一篇题为《陈翰笙的三个“…  相似文献   
4.
陈翰笙与托尼从分析生产关系入手认识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实质,从耕地不足和工资低下等方面寻找农民普遍贫困和自我剥削的原因。托尼既承认中国社会的独特性,解决农村经济问题需要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调查而实行渐进改良,又基于欧洲历史经验提出社会发展方案;陈翰笙强调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对农民的剥夺,以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处于社会发展转折阶段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主张以革命方式对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两人从历史学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并以学术研究回答现实问题,为理解历史学家与现实的关系及史学家间的学术研究方法融合与学术见解的相互塑造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5.
王丹丹 《黑龙江史志》2013,(23):137-137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碰到的关键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陈翰笙作为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认识到了我国农村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将通过陈翰笙对土地问题的关注、农户阶级的合理划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科学论证这三个方面,来说明其在农村经济研究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思想界矛盾斗争的产物,是在陈翰笙领导的农村调查的基础上产生的,还与陈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受阻有关。它从1933年成立到1951年解散,工作重心和会址数度变迁,在各地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该会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保持"合法性"是其在国统区生存的基本策略;中共对该会的政治指导是通过在其中工作的中共党员的自觉行动实现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是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我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钱俊瑞、张锡昌、王寅生、孙晓村、秦柳方、陈洪进等人皆是无锡人。其中,陈翰笙被称之为当代经济学家之父、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先驱;薛暮桥,孙冶方被称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四大名旦”(另两位是许涤新和于光远);钱俊瑞因  相似文献   
8.
《世界历史》2004,(3):133-134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名的社会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顾问、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翰笙同志,因病于2004年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  相似文献   
9.
陈漱渝 《纵横》2013,(3):39-43
书信是写信人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时代的折光,历史的缩影。就展现个性心理和内心体验的作用而言,原本不准备发表的私人书信在某种意义上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更能揭示历史人物复杂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状态,是透视写信人,心灵的一扇窗口,也是研究历史人物、撰写人物传记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
韩秉芳 《炎黄春秋》2004,(11):15-18
2004年3月13日,著名革命家和历史学家陈翰笙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无限悲悼之余,不禁追忆起与他相识的日子。我有幸能与陈翰老相识,是缘于共同的友人谢孝苹先生的介绍。经过谢孝苹的热情引荐,遂得到陈翰老的惠允,我遂于1988年春到木樨地22楼陈家拜谒,其时相见甚洽。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陈翰老还答应我随时可以趋家访谈,亲身倾听他回顾一生走过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