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世纪中期生活过的中国人,大概都留有印象:社会主义国家中,有一个对华友好的阿尔巴尼亚。60年代,中阿间建立了非比寻常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发展到7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政局相继发生了剧变。如果说,以捷克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发生的演变基本上是“天鹅绒式”的,那么,以阿尔巴尼亚为代表的巴尔干部分国家发生的演变则是“急风暴雨式”的,而前南斯拉夫发生的以联盟解体为结局的剧变却是“战争式”的(马其顿除外)。  相似文献   
3.
1989年和1995年我先后两次率团访问波兰(其中一次还访问了阿尔巴尼亚)。这里我主要谈谈第一次访问波兰的观感。当时波兰这个国家正经历着和平演变的历程,访波期间又正值东欧巨变之时。在那特殊年代,身临其境,自有一翻特殊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1983年,中国新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郗照明抵达地拉那。刚一下飞机,前去迎接的阿政府外交部礼宾司长就迫不及待地对他说,阿方已为中方修建了新馆,希望在3日内搬迁。  相似文献   
5.
声音     
《南方人物周刊》2012,(21):30-30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抵抗。 ——对于一些外国记者把异议者的身份加在自己身上之事,阿尔巴尼亚最具声望的作家卡达莱敬谢不敏,称自己从来不是异议分子,并如此强调  相似文献   
6.
李名 《文史月刊》2011,(2):68-68
1965年5月21日,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副主席(相当于副总理)科列加、工矿部长蒂奥多西一行来华访问。周恩来总理特别选定了一条参观路线,带他们去大寨。  相似文献   
7.
<正>阿尔巴尼亚,之所以被称为"上帝撒下的最后一粒沙子",是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还未被破坏。古树成荫的城市街道,是城市历史悠久的符号;在盛夏季节,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海滨浴场,是阿国人和游客必须光顾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燕毅 《文史精华》2012,(6):54-60,1
文革中的1967年到1973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顺口溜编得朗朗上口.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9.
刘维汉 《百年潮》2009,(6):70-73
卢氏县被称为河南省的"西藏",处在万山丛中。1953年3月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名叫"五三"农业社。它一诞生,立即受到世人的关注,1955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卢氏县"五三"农业合作社卖粮前后》一文,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出了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10.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它的西面是亚德里亚海和奥特朗托海峡。面积2.87万平方公里,人口340万(1998年),首都地拉那。阿尔巴尼亚民族是欧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68年.阿尔巴尼亚全境被罗马帝国征服。1355年以后,阿尔巴尼亚建立了许多氏族的封建公国,形成封建割据和混战的局面。1443年斯坎德培建立了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