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小小 《文史月刊》2009,(9):60-60
泡酒是阿佤山上最普通的饮料,是阿佤人待客的必备之物。阿佤泡酒,味淡、微甜、香味可口。它是用本地产的小红米煮熟、冷却、拌上土酒药存入木桶或龙竹筒里,用棕叶或稻草捂住筒口,发酵十多天后,便可饮用。饮前先用冷水冲入泡酒筒内,稍搅拌,沉淀后,用塑料弯管或稻草梗伸入筒内,男女老幼围坐含着弯管啜饮。  相似文献   
2.
《山茶》2011,(4):36-37
关于佤族的起源.有“司岗里”的传说。一种解释为:”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是从石洞里出来的.而最先出来的就是佤族。距离云南南部西盟县城以西约三十多公里的阿佤山中部有一石洞,至今仍被西盟等地的佤族同胞视为圣地。当然.”司岗”亦有其他解释.例如”葫芦”。不过.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有不同的解释.却都把阿佤山视为族人的发祥地,可以说.”司岗里”是佤族人对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何平 《民族译丛》2001,(5):45-53
佤族是一个以阿佤山为中心,主要分布于中国和缅甸两国交界的边境地区的跨国境民族。跨国境民族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战争、自然灾害、民族压迫或人口压力等因素,导致某一民族的一部分由原先居住的国家向邻国迁徙,从而形成跨国境分布的格局,即形成了所谓的跨国境民族;另一种情况是,某一民族原来就居住在某国的边境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大范围的迁徙,但由于边界的变动,从而成了分布在两个国家的跨国境民族。  相似文献   
4.
韩全红 《旅游》2004,(2):42-51
阿佤山,位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西盟佤族自治县,拉祜族人称西盟为“西密”,傣家人称西盟为“勐坎”,意思都是“产金子的地方”。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地区西部,怒江山脉南端,是中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国家特困县。怀着对佤族“司岗里”传说的向往,唱着儿时就经常唱的“阿佤人民唱新歌”,我从北京到云南昆明,没来得及欣赏昆明的美景、品尝昆明的美味佳肴,就迫不及待地去火车站前的长途客运站,登上了开往思茅地区行薯所在地——思茅市的长途卧铺大巴车,开始了我的阿佤山之行。  相似文献   
5.
沧源,在离昆明600公里的阿佤山上。想象中的沧源应该是原始的:莽莽苍苍的阿佤山上是出没的野兽,弯弯曲曲的小路把一个个茅草屋拼凑的村寨拴在大山上。下田的阿佤人腰系长刀,山上是终日赖着不走的云朵。  相似文献   
6.
松林 《丝绸之路》2010,(23):45-48
阿佤山是云南佤族聚居较集中的群山,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思茅和临沧地区,属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地带,有“三山四河”之称。司岗里位于阿佤山中部,在西盟县城以西约30公里的山上,被视为“圣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