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意大利市民阶级的兴起、市民阶级文化消费的表征与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的论述,认为意大利较早形成并迅趋强大的市民阶级的文化消费是其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2.
《百年潮》2015,(3):72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最年轻的叫刘仁静,一大召开时,他年仅19岁。1926年9月,刘仁静赴莫斯科学习,倾向托洛茨基的观点,成了托的信徒。回国后,刘仁静公然鼓吹托洛茨基的理论,顽固坚持托派思想。1929年刘仁静被开除党籍。之后,刘仁静因其阶级调和的思想亦被托派开除。抗战前,他倒向了国民党,倒向三青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刘仁静携妻儿跟随逃难,逃到西安。  相似文献   
3.
寺院僧侣是藏族社会最早饮茶的群体之一 早先,由于茶叶得之不易,所以,吐蕃民间普遍都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珍品来看待,只有地位较高的阶级阶层才能享用得到。吐蕃前期,藏族社会中能够饮茶的主要是宗教人士和上层贵族普通百姓到后来才逐渐能够喝到茶。“由于藏族对僧人(喇嘛)十分崇敬,他们的饮茶习惯极易被人效法。  相似文献   
4.
佚名 《文史月刊》2014,(2):69-69
作为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保持着稳定从容、幽默风趣、洒脱自如的做人处世风格,不论在多么紧张的时候,也不论遇到多么麻烦的对手,周恩来总理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化解矛盾,挥洒自如,再顽固和狡猾的对手,在周恩来总理面前都无法占到便宜。有一次,周恩来应邀访问前苏联。在同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会晤时,周恩来义正词严地批评赫鲁晓夫正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5.
11世纪西方开始商业复兴,并同时伴随着商人阶层的形成,城市法逐渐形成,并在城市法的主导下开始形成个方面的制度。特许状、市民的权力、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等方面在中世纪的发展中逐渐完善。中世纪城市制度对后世城市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在早期文明中,上层阶级在生活方式及文化上与普通人判然有别。上层阶级居住在较宽敞、较豪华、且往往是较干净的房子里,由专门的仆人伺候,吃营养较丰富的食物,穿金戴银,更加讲究个人外表和卫生,并修炼较优雅的举止。在埃及古王国时期上层阶级的墓葬艺术中,就形象体现了各种行为模式,其中上层阶级的稳重、高贵和完美体质与下层阶级的喧嚣、粗俗的举止、邋遢的外表以及时有所见的营养不良和肢体残缺形成鲜明的对比。上层阶级或讲一种较雅致的民族语,或讲一种与其多数臣民完全不同的语言。阿兹特克人有马切瓦语和特皮语之  相似文献   
7.
古建筑保护理念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建筑是古代人们为居住生存或其他意图所建造的构筑物。原始社会,建筑主要用于居住。阶级社会诞生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意识形态的变化,建筑的用途日益增多和广泛。几千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建筑的分类越来越复杂,功用越来越多。柴泽俊先生根据功用将古建筑归纳为13类(《柴泽俊古建筑集》),即宫廷府第、防御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园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民居建筑、娱建筑、宗教建筑、社交建筑、商业建筑、生产性建筑等。每种又可细分为若干类。分类虽繁杂,但木构建筑一直是中国古建筑发展中的主流,亦即是体现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最大不同所在。  相似文献   
8.
颜廷 《史学集刊》2008,(3):105-113
近代英国两大统治集团贵族与中等阶级在宪政观念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贵族坚持对政治民主特权化的理解和独占权;19世纪30年代后贵族转变宪政观念,承认了中等阶级对民主的共享权,但坚持对民主的特权性解释,而中等阶级也继承了这一点;1865年后中等阶级破除了对民主的狭隘理解,在观念上转变了对社会下层宪政能力和潜质的认识,承认了社会下层的宪政权利.由此,近代英国主流社会对民主权利的解释经历了从狭义的特权性理解到普适性理解的转变过程.正是由于主流社会,尤其是中等阶级在宪政观念上的积极转型,使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基础,同时也塑造了近代英国社会的阶级妥协局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和“理性人”假设出发,探讨华北土改运动期间各阶层的形势判断和行为特征。在土改运动中,乡村社会成员被赋予不同的阶级身份,他们在此基础上对革命形势和自身处境加以判断,进而作出相应的行为选择。其中,地主、富农选择余地较小,只能在极度不利的条件下艰难博弈,以规避更坏的结果;而贫、雇农在运动中居于优势地位,其行为方式体现出理性农民与道义农民之间的张力;中农则在安全与利益两种考量之间进行权衡,而前者常占据上风,成为其行为选择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参加鄂南暴动和湘赣边秋收起义。后历任红军连、营、纵队党代表,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