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桂芬的思想上承林魏下启康梁,是不世之人所立不世之言。它为"中体西用"保守论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但康梁的维新派、乃至后世革命派的出现亦有它"采西学求自强"等观点的影响。它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求自救道路的理论源泉,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都是它的发展。它是中国知识分子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上的片片残骸,更是托起知识分子不断寻求救国真理的巨人。  相似文献   
2.
3.
周莎 《文物春秋》2013,(4):57-63
陆徵祥家族墓庐位于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以西式为主.墓庐中的名人题刻在近代文物中独此一例,包括清末帝溥仪及民国时期的政界名流等,一方面反映了陆徼祥本人的政治身份及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民国时期的书风及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及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4.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从春秋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阖闾大城到北宋名臣范仲淹首创苏州府学,苏州经历了尚武到崇文的转变。苏州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明四家"之沈周(长洲相城人氏)、文徵明(长洲人)、唐寅(吴县人)、仇英(太仓人)全部出自苏州地区。明代苏州,更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增长,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的日趋繁华,孕育了文化的大繁荣之势,当时的苏州可称为  相似文献   
5.
隋朝牛弘批评南朝礼就庐非东阶之位,凶门岂设重之礼指向南朝凶礼和皇帝丧仪的主要方面。《贞观礼》的《国恤》和凶礼主要继承了北朝和隋礼的某些精神原则和具体仪目,但亦显示了来自南朝礼的遗存和影响;《国恤》中可能有采自南朝成分而入贞观改礼二十九条的内容。《贞观礼》对前朝凶礼的效仿和国恤礼的建置,进一步证明贞观之际对于南北礼制的全面借鉴与综合吸收。  相似文献   
6.
王泽文 《南方文物》2014,(4):114-116
<正>吴王光鉴,于1955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西门内发现的春秋晚期蔡侯墓1,是吴王光(阖闾)为叔姬出嫁所作,有两件。为便于讨论,先暂依《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释文抄录如下2:唯王五月,既字白期,吉日初庚。吳王光擇其吉金,玄銧白銧,台(以)作叔姬寺吁宗薦鑑。用享用孝,眉壽無疆。往已,叔姬,虔敬乃后,子孫勿忘。"既字白期"之"字",一件明确作"字",另一件拓本不甚清晰。郭沫若、陈梦家认为作"子",相关讨论或据此进行。唐  相似文献   
7.
邢端这个名字,现今已极少有人知道。其实,他是一位值得纪念的有特色的贵州先贤。  相似文献   
8.
依据传世和出土文献中吴伐楚的有关记载的分析,可以确认孙武的确是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孙子》的蓝本出自他之手。这部书在战国时期已广为流传,并在战争频繁的时代被将领们熟练应用,或在实战中加以发挥,反其意而用之,取得良好效果。以吴王阖庐为统帅,伍子胥、孙子、夫为将军的吴军,经过多年谋划的伐楚战略,无不闪烁着军事家驾驭战争全局和瞬息万变战场形势的智慧之光。伐楚之战的策略和方法,无不与《孙子》的军事理论相契合,故而吴伐楚的战略战术同《孙子》一书的军事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 言黄遵宪 (1 848— 1 90 5)作为清政府驻日公使馆参赞官 ,随同首任公使何如璋于 1 877年 1 2月到达东京后 ,以其诗文与日本朝野人士交往 ,悉心研究日本传统文化及近代日本国情 ,未及两年完成《日本杂事诗》一书。该书于 1 879年孟冬由总理衙门以同文馆聚珍版刊出。黄在该书自序中说 :“余于丁丑之冬 ,奉使随槎 ,既居东二年 ,稍与其士大夫游 ,读其书 ,习其事 ,拟草《日本国志》一书 ,网罗旧闻 ,参其新政 ,辄取杂事 ,衍为小注 ,之以诗 ,即今之杂事诗也。”由此可知《日本杂事诗》是后来《日本国志》的“母体”。《日本杂事诗》及《…  相似文献   
10.
王文欣 《文献》2023,(1):153-168
《匏庐公日记》为康熙朝内廷词臣陈邦彦的日记,其中多言及作者所亲历的书籍编纂校刊事,为洞悉康熙朝钦定书成书过程中参与人员的组织动员、官员私人力量的采用吸纳、皇帝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提供了信息,对了解康熙朝中后期钦定书纂刻事业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匏庐公日记》可知,康熙朝中后期的钦定书生产模式为适应现实需要,在以皇帝作为权威裁决者这一前提下,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广泛且有效调动了地方的文化、经济资源作为宫廷出版力量的有力补充,使得一系列大型钦定书在短时间内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