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帆 《福建史志》2002,(2):15-21
1931年“九&;#183;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把对13关系寄托在“国联”①的“裁决”上。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和“国联”的绥靖政策,13本侵略者仅用4个月时间就占领了3倍于它本土的东北全境。围绕着如何统治拥有3000万人口的东三省问题,13本统治集团内部曾持二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是赤裸裸地径直要求把东北并人13本国土;第二种意见则是提议成立伪政权以遮人耳目,  相似文献   
2.
《满洲建国溯源史略》为伪满国务总理郑孝胥所作,是为"满洲国自古以来乃独立自主国家说"寻根的"史学著作"。《史略》在成书的思想缘由、伪满建国史观的发挥、乃至对伪满"三千年史"进行考证的表述中,体现出一定的结构性特征。可以认为,对该书的解读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列举了孙诒让、王力、王焕镳诸家对"施"字的不同释义后,对与此相关的词"揜、函、胥"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然后批驳了两种错误观点,澄清了一种不确切认识,最后得出"施"释为 "斜行"太笼统,应释为"落在后面"或"落在后面的人".  相似文献   
4.
90年前的那个春天,年轻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来中国旅行,足迹遍及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扬州、长沙、洛阳、汉口、九江、北京等地。一路走来,他不仅观光游玩,而且拜访各类名人,从前清遗老郑孝胥、文化怪人辜鸿铭、国学大师章太炎到倡导白话文的胡适、主张“青年中国”的李汉俊等人,  相似文献   
5.
溥仪是中国近代史的一种重要人物.在溥仪的一生之中,"北京政变"后,溥仪寓居天津的七年中,思想经历了重大的转变,在这一时期,溥仪从一个逊帝变为寓公,进而复辟成为伪满洲国的执政、皇帝.其间经历了政变、军阀拉拢、列强利用和日本诱惑的变化,促使了溥仪复辟思想的形成.对溥仪复辟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溥仪这个近代史的政治...  相似文献   
6.
武志文 《文史精华》2012,(1):38-48,1
端方是百年前中国政坛上的一名闻人,生前名气很大,死后更大。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郑孝胥品论清末四大能臣说:“岑春煊不学无术,张之洞有学无术,袁世凯不学有术,端方有学有术。”能与南皮、项城者并肩已属非常,更何况评语第一.  相似文献   
7.
信志刚 《收藏家》2004,(9):21-26
郑孝胥(1860—1938年),字苏戡,又作苏堪、苏勘、苏龛,又字太夷,号海藏、苏庵(盦),又号夜起庵主,室名海藏楼、夜起庵。福建闽侯县(今福州)人。其父郑仲濂,咸丰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营缮司、吏部稽勋司主事等职。郑孝胥生于成丰十年闰三月十二日(1860年5月2日)。幼年从其叔祖郑虞臣  相似文献   
8.
清末名的书法家、诗人,一代帝师郑孝胥,在清末是一位受人尊仰的达官显贵。由于清灭亡后,溥仪出走紫禁城,在郑孝胥的帮助下,投靠日本,郑成为后来的“满洲国”总理,而声名狼藉。但仔细检视清末坛,郑氏书法跟诗词造诣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词,是  相似文献   
9.
郑孝胥是继苏元春之后广西第二任边防督办。郑孝胥担任广西边防督办期间,坚持“保边固圉”的基本原则,创办将弁学堂、龙州学社、边防医院、新龙银行、通力局,并续办制造局等机构,把广西边防推向近代化。同时,郑孝胥主张设电线、练炮队、发展农工和民生事业,其边防观具有军事与民生并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内政与外交、外交与外债联为一体,互联互动,是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外债的这种特征,使策略性、功利性运用民族主义成为可能。借债救国论源于东北铁路外债交涉,其最初是指厚集洋债,实现均势。在清末宪政运动中,它又延伸到内政方面,成为国会请愿运动的舆论推动力量,并构成了干线国有政策的促动因素。郑孝胥在其间发挥了独特作用。近代铁路外债观的功能异化、内涵的多质化及其政治化倾向在其身上达到了极致。他的经历与思想充分展现了近代中国在利用外资与维持民族利益之间的两难选择,也显示了立宪派的政治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