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9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当想起郑和率领庞大海船驰骋在烟波浩渺的大洋时,心情总是澎湃不已,为在那个时候我国已拥有那么强大的船队而自豪。“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中国使节与海外各民族友好相处的热烈场面更令人感动不已。可是,令人纳闷的是郑和逝世之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像郑和那样杰出的航海家。中国船队远洋航行从此销声匿迹。穿越大洋的海船,放眼望去尽是西欧海船。此消彼长的原因究竟何在?为了揭开这一迷团,笔者近日得宽余,再次翻阅史籍、拜读许多专家学者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以及大航海时代西欧一些国家的航海记录。经过多时的琢磨、研究比较,似有所悟,是否真知灼见,愿以此与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2.
夏木 《中华遗产》2023,(1):114-125
郑和下西洋归来,带回了非洲的长颈鹿,引起了明朝君臣的轰动。它被阐释为麒麟,描述成象征仁政的祥瑞,为永乐盛世提供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政治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3.
吴春明 《江汉考古》2023,(4):49-64+121
环中国海古代分域发展的“四洋”航路,构成海洋全球化之前东亚海洋文化的传统格局。新石器时代夷、越先民,初创了从黄海之滨到南海北岸的原始海洋文化与初期航海实践,从近岸陆岛穿梭到远海、远洋逐岛梯航,见证于丰富的史前、上古沿海考古发现。夷、越土著先民多区系的原始海洋文化,是汉唐以来“四海”“四洋”分域航路发展的史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海上丝绸之路”著称的中国古代航海与航路,并不是“丝绸之路”在内亚大陆“衰落”“堵塞”后的地理“转移”与陆海“变迁”的被动结果,而是环中国海海洋土著先民固有文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赵莉 《东南文化》2018,(3):108-113
参与性收藏是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博物馆基于"记录今天"理念而新兴的收藏。从收藏的角度,参与性收藏是博物馆通过主题策划与活动设计,组织社会公众携相关物件加入博物馆收藏,并成为馆藏的一部分,以参与的方式将公众与博物馆物品、内容、语境联系起来,其主题多与当下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等相关,方式上突破传统收藏相对单一、封闭的模式,具有流动、共享、多元、充满活力的特点。从藏品内涵上,具有"记录今天""关注日常""突出藏品与人的关联"等特点,丰富了博物馆藏品的内涵与外延,这是对传统收藏的丰富与推进。在参与性收藏的视野下,航海类博物馆收藏具有更深广的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5.
一、明朝以前的东南亚早期华侨 我国移居东南亚的历史.据文字记载.最少当有1600多年了。东晋时代的高僧法显.和他的佛徒慧景、道慧、慧应、慧嵬一行5人,就随带一大批人员,前往亚非各国探险。他们经过锡兰(斯里兰卡)、印尼、印度、非洲等地。这些留居海外的人.就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早的“华裔”了。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宝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通常用软玉替代宝石作为装饰。唐代又将缅甸翡翠引入中国。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宝石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蒙元帝国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随着中东、中亚穆斯林大举东迁黄河、长江流域,西方宝石及阿拉伯宝石学开始在中国流行。据史书记载,元代流行中国的西域宝石计有:红色宝石四种(红尖晶石、石榴石、锡兰石、杂色石榴石),绿色宝石三种(祖把碧、祖母绿、浅绿色祖母绿),各类刚玉七种(红宝石、优质金刚石、深蓝宝石、海蓝宝石、浅蓝刚玉、黄刚玉、白刚玉),猫眼石两种(金绿宝石、亚历山大变色石),绿松石两种(尼沙普尔绿松石、克尔曼绿松石)。明代朝贡贸易将中外文化交流推向又一巅峰。湖北钟祥明代梁庄王墓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金银珠宝,不仅有世界四大名宝(金绿宝石、祖母绿、蓝宝石、红宝石),而且包括波斯出产的尼沙普尔绿松石。据我们研究,这些宝石实乃郑和下西洋在锡兰、印度、波斯采买的"诸番宝货",当即朱瞻垍出生、封王或大婚时永乐帝赏赐之物。  相似文献   
7.
2005年是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首航600周年。600年前.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臣.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水平和友好.比西方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洋航行早了约一个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从此揭开了世界大航海的序幕。郑和下西洋每次都在福州候风开洋.与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福州还留存着很多与郑和有关的遗迹、遗物。  相似文献   
8.
《华夏地理》2006,(6):23-23
5月24日中国移动通信全球通品牌携手新浪网再次踏上征程.完成继郑和下西洋六百年之后中国人的首次环球航海旅程!2005年2月至8月.新浪网高级副总裁王滨曾带领7名中国勇士.从法国拉罗谢尔港口起航.用时181天.航程1.1万海里.跨越欧非亚7个海区回到中国。今年5月.再次出发的“全球通新浪号”将沿西线跨越半个地球.完成中国人首次驾帆船环球航行的壮举。  相似文献   
9.
宋祖荫 《郑和研究》2006,(1):135-136
这是2005年7月6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第三届中国江苏太仓郑和航海节上出现的动人一幕:著名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肯尼亚一个叫做拉姆群岛的地方,他们说600年前有一支中国船队到了那里,后来有些船员留了下来。在那里有了后代。600年来这个传说一直没有真正地被证实过,但是,凤凰号下西洋之后,我们试着追寻郑和的足迹,试着找寻这个“美丽的传说”。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光辉篇章,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是“世界大航海”运动的先驱。以航海为载体,中华文明在世界上创造了最辉煌的时代,受到世界的崇敬,中国人民为之骄傲并永远弘扬。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以其开拓、探索的先驱精神和科学求是的态度,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航海事业的鼎盛时期,提高了我国航海的科技水平,大力发展了航海教育事业,造就了一大批从事于航海和海洋调查和科技人才,在军事、外交、经贸、科考、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为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