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起源 ,中美学术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之所以出现这种分歧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术界关于郊区和郊区化的概念和范畴存在很大分歧 ,同时也与郊区的特点和郊区化的本质有关。由于郊区化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发展的产物 ,同时又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是城市的生态组织演进的一种方式 ,所以美国的郊区化早在 19世纪初就已经出现 ,此后 ,郊区化与城市化呈交错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550份调查问卷和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以北京著名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空间和游憩空间在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生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分析了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与郊区化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0年来,居民对远距离居住-工作空间错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回龙观为代表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在形成居住空间郊区化、商业和休闲空间的分散化和多中心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验证了过去10年中北京郊区化发展的高强力度。回龙观社区职能由单纯卧城向综合型社区的演变成为居民多种生活空间重构的背景,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某种生活空间变化往往导致另一种或几种生活空间跟随发生变化。回龙观的案例给郊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冯健 《人文地理》2001,16(6):30-35
郊区化的概念及当前我国郊区化研究的争执入手,评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进展,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①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与郊区化研究;②城市季节性郊区化研究;③城市社会空间扩展的研究;④宏、中、微观多元郊区化机制的研究;⑤郊区化研究种类的拓展;⑥城市郊区化的类型与研究方法的多样化;⑦区域城市郊区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依据沈阳市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市辖县(市)等尺度分析其劳动力结构和行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沈阳市劳动力从原有的就业空间向新就业空间转移,郊区化现象明显,特别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明显出现郊区化现象,转移的主要地区为城市近郊区;而人口和工业的郊迁是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人口、工业以及就业郊迁对沈阳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作用,导致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发生重构。  相似文献   
5.
政府企业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康艳红 《人文地理》2006,21(5):10-13
文章在论述了政府企业化的产生背景与实质后,以此为切入点从新的视角研究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特征,并简要评价了政府企业化对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海城市功能与人口郊区迁移的特征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郁 《人文地理》2007,22(5):34-37
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发展高峰期,城市产业功能和人口的郊区化趋势日益显著,速度不断加快。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管理体制下,郊区化过程中城市人口与产业功能的郊区迁移对城市结构转型以及郊区城市化具有怎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分析。本文根据区县一级的城市建设与人口等相关统计数据,总结近十年来上海城市功能和人口郊区迁移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主要特征,分析郊区化对郊区人口城市化、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辨明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化和促进郊区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的商业郊区化及研究迟缓发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罗彦  周春山 《人文地理》2004,19(6):39-43
随着城市人口郊区化、工业郊区化的发展,商业也就不可避免的有向郊区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商业发展状况存在地区不平衡性,大城市商业发展情况较好,一些城市已开始有商业郊区化现象,但是目前商业郊区化的现象还很不明显,相对人口和工业郊区化而言比较迟缓。这与郊区化概念有一定影响外,更主要是因为商业本身的特征(包括发展机制、付租能力、业态多样性等)以及中国的国情等。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商业郊区化的研究,得出商业郊区化的动力主要来自购买力的外移、交通的改善以及郊区地价和租金相对市区便宜等,并在分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探讨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阐述商业郊区化为什么在中国发展迟缓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旭  王宇翔 《安徽史学》2016,(2):107-116
美国郊区史研究的主流观点认为,中产阶级白人是郊区最早的居民,也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甚至郊区就是中产阶级白人居住区的同义语。这种观点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我国学术界也有很大影响。然而,根据近年的研究,许多大都市区也有数量可观的工人郊区,这一点洛杉矶最为典型。1920—1940年间,工人郊区曾是这里最主要的郊区模式,工人是此时洛杉矶郊区化的主要参与者,其动力是郊区的工业化进程、廉价住房市场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通过对人口统计数据中居民的职业、受教育情况、族裔、住房等信息的分析,可以揭示这种异于传统的郊区化模式。研究此前被认为不存在或被忽略的工人郊区的历史,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郊区化进程,丰富对大都市区发展历史的认识,也部分说明了环境不公正形成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9.
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郊区的这种低密度蔓延对美国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汽车成为美国郊区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而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则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次,郊区的化粪池和非点状污染源导致了郊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再次,郊区侵占了大量的旷野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从而减少了人们野外活动的空间,同时导致了野生生物的减少乃至灭绝;最后,郊区蔓延还导致了硬化面积的增加、沼泽等天然分洪地区的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加重,从而导致了美国洪涝灾害的加剧。  相似文献   
10.
郊区化与美国购物城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旭 《史学月刊》2001,(2):120-125
零售业集中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值得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美国郊区化和购物城兴起关系的探讨,发现两者有很深的内在联系.在美国已成为郊区居民为主的情况下,购物城仍将存在下去,并保持兴盛局面.这对美国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同时它也强化了居住区隔离现象,加深了美国社会两极分化的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