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甲骨卜辞中有一个重要的田猎地"衣"。过去的学者往往将其地望指在今河南沁阳一带。今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材料考证,该"衣"地不在沁阳地区,而在靠近殷墟的漳河流域。而"殷"、"衣"二字在古文献中每每通假,"殷"地之得名,当从"衣"而来。此地既是殷先公王亥或上甲微所居之故地(),又是后来盘庚迁都的所在(殷)。后世有"殷"、""不分的情况,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明末著名藏书家祁承的个人经历,及其对图书馆事业有重要影响的藏书思想。  相似文献   
3.
陈斌 《神州》2012,(17):24-24
河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有许多记载和传说都与他有关。但由于缺乏史书记载和考古资料的证据,河伯的原型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本文通过一些史料的分析和合理推测,认为河伯是史书中的伯益。  相似文献   
4.
西晋永嘉六年(312)7月,石勒攻占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次年派石虎攻占城,并令其镇守。东晋太兴二年(319)11月,石勒称王,定都襄国,以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仍镇城。至石虎即位,迁都于。先后以其子石邃、石斌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镇守襄国,并建造宫殿。不难看出其两都制的特征。现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后赵政权的立国体制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后赵政权灭亡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中古时期,沟通晋阳与城的并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许多军事、政治事件曾在此发生.东魏北齐时,高氏执政者频繁往来于两都之间,并道成为维系霸府政治的交通命脉.由于北朝后期佛教造像活动的盛行及高氏皇族对佛教的推崇,大量石窟寺、摩崖造像选址于此道附近,因此并道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带.通过史料的串联,结合地理信息...  相似文献   
6.
晓红 《宁夏史志》2004,(3):15-15
马汝,女,字书诚,回族,四川成都市人。通诗经史,工诗词,能章,曾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宁夏省妇女会会长。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马溆午任清廷学部郎中时,曾奉派赴英、日两国考察教育,聘日本教师为马汝教授数学、音乐等课程,使她在少时就接受新式教育,成为一名新知识女性。辛亥革命后,其父在天津  相似文献   
7.
自文明初期,中原地方多处曾经作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居邑。在大一统政体形成并得以巩固的秦汉时期,它们依然保留历史的光荣,若干新的具有区域领袖地位的都市亦逐步出现。蔡邕《述行赋》群都之说反映了这一史实。相关现象在一些都城史、都市史论著中似乎有所忽略。秦汉时期中原群都的历史存在,体现出这一地区作为文化重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史诤罡 《沧桑》2014,(1):45-47
西晋永嘉六年(312)7月,石勒攻占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次年派石虎攻占城,并令其镇守。东晋太兴二年(319)11月,石勒称王,定都襄国,以石虎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军事,仍镇城。至石虎即位,迁都于。先后以其子石邃、石斌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镇守襄国,并建造宫殿。不难看出其两都制的特征。现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后赵政权的立国体制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后赵政权灭亡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唐代河北道是否设置折冲府是史学界在研究唐代府兵制度时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玉海》所引苏冕《会要》所谓"河北之地,人多壮勇,故不置府"这一段文字。许多学者根据唐代河北道确实有设折冲府的历史记载推断苏冕《会要》的文字有讹误。实际上,苏冕《会要》所记载的为唐太宗贞观十年全国各道增置折冲府时于河北道不增置新的折冲府而只是保留其原有的"旧府"这一历史情形,这样做的原因应当是秉承"居重驭轻"的统治思想以及顾忌到河北地区"人多壮勇"的地区实力。  相似文献   
10.
"魏郡六石机"铭青铜弩机收藏于达观斋。历史上的"魏郡"存在于两汉及三国时的魏国。经与这几个时期有明确纪年的弩机进行比较,无论是形制还是铭文内容,城弩机都与东汉中晚期的弩机基本相符,故而推断其时代为东汉中晚期。从铭文来看,其并非出自中央制造工场,而是由魏郡的城所造,根据谁制造谁负责的原则,监作官吏是城县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