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酆先生的名字和他研究的领域辞书学一样,恐怕当今不少人会感到陌生。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和近年的辞书界却是颇负盛名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伯奇的古代孝子图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前,承日本佛教大学黑田彰教授寄赠他的新作《伯奇赘语——孝子传图与孝子传》,文中论及中国北朝石刻、漆画等文物图像中关于伯奇的孝子故事,特别是在考证中引用了在日本流传的古代刻本《孝子传》材料,该《孝子传》中关于伯奇故事的叙述比中国现存古文献中记载的伯奇  相似文献   
3.
正可能大部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比较头疼,一是教师难讲,二是学生难理解。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上还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忙于记诵,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模式并未得到改变。我在教学中一直在摸索着怎样使文言文教学不再成为难跨的沟,使它能焕发生气。综观初中教材中选的古文,发现基本上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形神俱佳,历久弥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首要任务便是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这些美,引导学生鉴赏这些  相似文献   
4.
正《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然而,填鸭式、灌输型的教学,因其繁琐的应试训练,使学生形成了当前"最喜欢看的是语文书,最不喜欢上的是语文课"和"厌语文、怕作文"的局面。因此,关注学生需求,构建生态课堂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江明明 《百年潮》2020,(1):67-72
关于鲁迅在大夏大学演讲的相关内容,流传最广的说法应该是由茅盾、巴金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忆鲁迅》一书中的记述。遗憾的是,由于书中郑伯奇的错记,《忆鲁迅》一书中将鲁迅大夏大学演讲的题目和内容搞错了。对于这其中的错误,有学者在不断地进行考订修正。而笔者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也较为关注和熟悉,因此不揣鄙陋,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此问题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正本清源,以免讹误再度传播。  相似文献   
6.
邹伯奇(1819—1869),广东南海人,晚清科学家、发明家。以往学者对其在光学、算学、天文学领域的成就研究甚多,却较少对其在舆图测绘方面的成就进行专门探讨。因此,本文围绕邹伯奇与弟子在同治《南海县志》地图测绘中的实践和思考,探讨其以县志舆图试法,探索近代中国方志舆图测绘新方法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在方志城图测绘领域的卓著成就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邹伯奇(1819—1869),广东南海县人,晚清科学家、发明家。以往学者对其在光学、算学、天文学领域的成就研究甚多,却较少对其在舆图测绘方面的艰苦探索进行专门探讨。因此,本文以邹伯奇主持测绘的同治《南海县志》舆图为中心,结合其论述、往来书信、诗文等材料,探讨邹伯奇主持县志舆图测绘之历史背景,并围绕他与弟子在地图测绘中的实践和思考,一窥其以《南海县志》舆图试法,构筑方志舆图测绘科学准则的不懈努力,以及他在地方志城图测绘领域的卓著成就与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回忆郑伯奇     
郑伯奇,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闻名遐迩的学者,是鲁迅与郭沫若的好朋友。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写出了具有强烈的爱国反帝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初之课》,发表在《创造季刊》创刊号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1926年郑伯奇回国后,来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9.
吴振宇 《南方文物》2004,(1):89-91,83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收藏有《桑园围全图》碑刻一块,该碑刻原嵌在南海区西樵镇海舟村河神庙内,毁庙时曾被移作铺路石,故表面曾粘满石灰砂,也受到了一定的磨损。该碑为墨料石质,作长方形,高1.42米,宽0.83米,厚0.07米,右边缘及右下角  相似文献   
10.
斡邹 《福建旅游》2004,(7):43-44
“想笑,就尽情的笑。接吻,就不要忙着说话。跳舞,就穿上最好的鞋。生命就应该浪费在最美好的事情。”享受罗马,先欣赏闯入生命的意外与惊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