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一部名为《绣春刀》的电影热映。该片服装道具的精美程度,是近年国产电影中少见的。绣春刀是明代锦衣卫的标配武器,犹如今同中国军队配发的92式手枪。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汉代画像石、砖中,伏羲女娲画像甚多,且大多手中执有一种或两种“道具”,其中尤以手擎日月最普遍。笔认为,除了日月,乐器排箫与鼗鼓也是伏羲女娲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道具”。  相似文献   
3.
李雪凤 《丝绸之路》2010,(14):85-86
道具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道具在古典戏剧中有"起"的作用,引出了全剧的故事线索,还有很多道具在剧中贯穿始终、连缀剧情,起到了统摄全局的作用。在艺术方面,道具能很好地烘托人物形象,营造戏剧效果,是人物悲欢离合的见证和矛盾解决的关键,甚至可以在剧中隐含意蕴,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0,(9):10-11
##正##在哥本哈根大会期间,很多环保主义者扮着北极熊,用伤心的泪水希望引起与会各国代表或政要的注意,希望大会通过严格的二氧化碳气体减排指标,拯救脆弱的地球。这段时间,一幅北极熊残食幼子的照片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成为北极熊的数量生存环境因人类活动而不断减少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是指人类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池州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可以加深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的整体理解。文章透过荡里姚宗族的地理位置、村落镜像、宗族变迁、傩戏传承、演出场地、舞台装置、砌末道具等问题,对荡里姚宗族傩神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跳傩相关事象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解构,揭示了池州傩文化与宗族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查玛之舞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文物世界》2002,(3):39-43
在内蒙古各地的藏传佛教寺庙中.几乎每个季度都要举行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法事活动——跳查玛。届时,寺庙中喇嘛身着色彩鲜艳的龙(蟒)袍,头戴各种面具,装扮成各种光怪陆离的形象,有菩萨、罗汉、弥勒,有须发飘然的老,有面目狰狞的厉鬼,有牛、马、鹿、狗等动物。他们按照规定的剧情及顺序上场表演。附近的信徒或民众齐聚庙前围观、助兴,场面隆重而热烈。查玛的舞与乐,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奇葩,是蒙古民族精神寄托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瑶山玉神器分化及巫权调整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瑶山》揭示的甲乙两类、南北两行墓列12座墓葬,分别判定墓主为觋与巫的不同性别,进而考定南行6位墓主为觋,北行6位墓主为巫。作者首先针对出自巫墓内的所谓“神面”、“兽面”及“神徽”进行分析,重新认定“神面”为觋面,“兽面”为小巫扮演的道具兽或兽面,并破译原定“神徽”为觋戴魃头骑小巫扮演的道具兽以玉事神图徽,可简称为“觋事神图徽”。经过对南行墓列6座觋墓出土的玉冠形器、带盖柱形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玉钺、琮等6种玉器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玉冠形器为玉梳背,琮中之大孔琮应是镯,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神器之琮。巫专用的玉器有玉梳背、璜与圆牌。从觋巫所用玉器的尺寸、纹饰、形制来看,觋玉大大高于巫玉,也折射出觋的地位大大高于巫。本文论证了与母系、父系两种社会相关的由巫权向觋权过渡的新问题,指出瑶山墓地显示觋权已巩固,而巫权已败落并居于觋权之下。作者提出瑶山觋已是掌握政治军事大权而又兼顾事神的新型统治人物,即不称王的“王”,而当王掌权之后,巫觋便降格为“祝”与舞者,这就是《瑶山》在考古学上的重大贡献,也是玉文化研究的一次突破。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看背阁,决定去河南浚县过春节。浚县正月古庙会上,背阁一亮相,掌声欢呼声响起,从四面八方立即涌来狂热的人群,专程而来的游客和摄影队伍也是一景。这个"好看",展示于惊艳、浓缩于高空、存在于历险。禁不住诱惑,欣然前往。第一次看到它的我,完全被镇住了。  相似文献   
9.
帽子戏法     
对于我那颗疏于保养的脑袋来说,帽子是不可或缺的社交道具。临时约会来不及营造发型,戴顶帽子就可以掩饰那该洗而未洗的一团乱鬃,帽檐还顺便地把昨晚熬夜派生出的黑眼圈巧妙地  相似文献   
10.
张年如 《文史月刊》2002,(7):40-41,43
革命样板戏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演出之后在全国影响极大,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广大农村也迅速得到普及。1968年,我们定襄县一些条件较好的大村大队开始排练并演出样板戏,1969年进入高潮,差不多村村排练样板戏,即使条件不行的小村大队,也演选场,唱片段。剧目以《沙家浜》为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