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反应(1966~1968)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 6年 7月 ,迫于国际局势的压力 ,约翰逊政府提出了“遏制但不孤立”中国的政策 ,但该政策提出后并没有得到有始有终的实施。美国学者的一种观点认为 ,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阻碍了美国的外交努力 ,使中美之间失去了一次改善关系的重要机会。然而 ,美国国务院最新解密的外交政策档案显示 ,这一观点的准确性值得怀疑。美国对“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反应有自己的政策考虑 :它为中国这场内乱设定了目标 ,即希望这场运动导致中国政局发生有利于美国的变化。 1 96 7年中后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局势的渐趋稳定 ,美国的期望落空 ,美国政府内强硬派人士拒绝进一步尝试新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2.
肉刑是中国古老的一种刑罚方法。它不仅使人遭受肉体痛苦而且因受刑后明显又有耻辱刑性质。随着社会进步,肉刑被视为腐旧的残渣,被远远地淘汰。古代肉刑的废除对当代反酷刑有怎样的启示,我们应该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3.
关于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琦华 《攀登》2005,24(4):117-118
校园暴力是一种无政府的破坏校园安定和学生学习环境的行径。对此如不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有效的遏制,就会破坏学校的学习秩序,严重危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给社会的安定团结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全枉会都应十分关注校园暴力问题。本文正是针对校园暴力问题,从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对其产生的成因作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宋德星 《世界历史》2000,2(5):25-33
朝鲜战争后,在中美处于准战争的状态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华采取极端的“战争边缘”(brinkmanship)政策。一时间,战争的阴霾笼罩在东亚上空。本主要分析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对华“战争边缘”政策的背景,指出在艾森豪威尔“大平衡”思想和杜勒斯“不对称反应”(asymmetrical response)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对华最大限度的威慑和防止东亚小国与中国联盟进而破坏远东力量均势这两大战略目标,“战争边缘”政策包括了“边缘  相似文献   
5.
杜鲁门政府时期的美国对欧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是欧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灵魂人物。在他的主导下,现当代美国以欧洲事务为核心的外交模式基本确立,大西洋联盟的巩固和发展由此成为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对艾奇逊外交理念以及实践过程的探讨,呈现出战后美国逐步制定并推行遏制战略,缔造两极格局的全过程。秉持"实力地位"与"总体外交"这两个核心概念,艾奇逊竭力塑造出新的国际秩序,使之能够助益于提升美国国家实力。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成功推行,加速了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获得,艾奇逊及其同侪最终构建起一个反映美国价值观,守护美国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全球体系。  相似文献   
6.
温强  李星然 《史学集刊》2021,(5):120-132
1950年尼泊尔革命前后,美国逐步确立起对尼泊尔民主植入政策,借此推动其民主改革西式化。为引导1959年赢得尼泊尔首次普选的大会党选择西方民主制、亲美并反制中苏,美国主动提升美尼交往层级,全方位协助尼泊尔新政府巩固执政地位。1960年底马亨德拉国王解散内阁和议会,尼泊尔国内出现政治危机。美国提议其与大会党和解,重启民主改革,但国王却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评议会体制,开启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改革之路。出于南亚遏制战略的客观需要与顾及美印关系的主观考量,美国不得不搁置西化尼泊尔的目标。尽管美国高层外交搭台、援助做饵,但因不适用于对象国的客观条件及与之相关的地缘环境,对尼泊尔民主植入时常面临作用极其有限的结构性困境,这一政策的最终破产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7.
丁一 《文史月刊》2009,(4):30-33
196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号称完成了意义最为重大的一项使命:终于确认了中国核计划的存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最高决策班子,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多的时间里,就如何对中国核计划作出反应,以及用军事或外交手段来遏制中国的核计划;中国核计划对东南亚和世界局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谋求苏联合作对付中国的核计划等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和辩论。使用武力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不仅被提出,甚至已经有了雏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曾经毫不留情地向干部队伍挥刀刮骨去毒,以严刑峻法遏制腐败变质分子的贪婪私欲,在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的反腐肃贪斗争中,查处大案要案25起,处决大小贪官13人,从而确保了自身肌体的健康、纯洁。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美国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内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学生有感于祖国的繁荣昌盛,掀起了一股回国升学的热潮。国民党集团为了“反共复国”,也极力劝诱侨生赴台升学,但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积极介入华侨学生的升学问题,并使之染上一层浓厚的冷战色彩。本文主要依据上世纪90年代公布的美国政府的有关原始档案,分析美国政府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背景和动机及其制定的计划、采取的措施。作者认为,虽然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政策和措施对华侨学生的流向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遏制中国”的野心并未得逞。  相似文献   
10.
吕锡月 《沧桑》2014,(2):45-4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面临着两个左右整个世界的新形势。首先,原子技术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以早期原子弹为代表的毁灭性武器让全世界为之胆寒。再者,一个隔海相望,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利益之苏联的崛起,让美国在充分享受二战结束带来的欢欣之时又感芒刺在背。而核时代作为大背景下的美苏关系,是美国考量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因素。美国从1947年开始的"遏制战略"是核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对苏政策的中心。正是这个战略,让美国在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超级大国之后,第一次面对一个和自己等量的对手的情况下,完成了自我的成长。而基于核时代背景下的遏制战略对美国来说,既是无可奈何下的妥协,又是理所当然、水到渠成似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