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小周 《旅游》2014,(1):37+36
位于朝阳区的千年古村高碑店,是离北京城最近的新型农村,如今以它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文化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高碑店村从元朝初年,随着漕运对京城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高碑店村因紧邻通惠河的平津闸而热闹非凡。南来北往的官员、大小商家都要从此处进出京城,就连皇帝也要经过高碑店村下江南巡视。如今,见证那段历史的平津古闸依然宁静地守望着这片富饶的土地。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传承运河文化,在漕运码头重新恢复修建了龙王庙及将军庙,更是汇聚了通惠河畔人气、财气、福气和灵气。建立了郭守敬雕像,引领大家感受先知  相似文献   
2.
元代漕运制度至关重要。元太宗时期,燕京漕运继承了金代漕运制度,采用按依限次之法将漕粮运至通州;然后,利用利用金代旧漕河运至元大都。旧漕运河应在朝阳门、呼家楼、白家楼至通州城北一线,与坝河并不是一条河。元世祖时期,实行漕粮海运,在大都地区创立接运制度,设置接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漕粮运输。最初利用坝河转运至大都,随后开凿通惠河进行转运,皆是创举,提升了漕运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惠河是元代修建用于连接张家湾与大都的漕运通道,在明永乐重建北京城后,因水源问题遭到废弃,从通州到北京的漕粮不得不改用陆路运送。鉴于陆路运输存在诸多弊端,朝廷中屡有疏浚通惠河的呼声和行动,但直到嘉靖初年,通惠河才得以彻底疏通并维持长期运行。围绕通惠河疏浚争议的背后牵涉到朝廷内部以及朝廷与地方势力的角逐,这种类型的角力使得古代中国的公共工程的成本和效益并不是按照最优化的方向进行配置,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利益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京玉河: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由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员会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共227页,全彩印刷,定价298元。本书是北京玉河遗址2007年度考古发掘报告,详细报道了考古发掘清理出来的元代通惠河堤岸遗存、玉河庵山门及东配殿基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沿袭旧制,每年向农民征敛大量的实物税——漕粮,由南方产粮大省经大运河(称外漕渠)运到通州,验收后再经通惠河水系(称里漕渠)转输京通各仓存储。为了便于漕粮的验收与里漕渠的通畅,修建若干闸、坝,当时的“五闸二坝”之说,名噪一时,家喻户晓。如今时过境迁,漕运早已废黜,“五闸二坝”也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6.
通州与运河     
郭守敬奉诏疏凿通州至大都的运粮河。开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春,告成于至元三十年(1294年)秋,皇帝赐名曰:“通惠河”。通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编篱为城”的。篱城距乐岁、广储等仓甚近,通惠河自通州篱城北到乐岁仓西北,水陆共长500步。可见,元末的通州篱城是依据通惠河和仓储的位置确定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通惠河     
北京通惠河自明代嘉靖七年(1528)吴仲修复以后,历明清两代始终通畅不废。公元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随即议立北京为京师以后,通惠河仍承担运输漕粮入京的任务。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津铁路竣工以后,海运漕粮由天津通过铁路直运北京,不再经过通州,通惠河数百年来转输京师天庾的任务才算告终,转以运送各地商货入京为主。但是通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