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知道,地方性,是地方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为了更好地体现和突出这一特点,千百年来,在志书编纂中产生了一条重要原则,叫作“不越境而书”.在旧时代,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下形成的那种生产力低下,社会发展缓慢,交通阻塞,通信落后,国家闭关锁国,地区相互隔绝,人与人之间“各人自扫门前雪”,“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使志书编纂做到“不越境而书”是很容易的  相似文献   
2.
张心雨 《清史研究》2020,121(5):116-125
清初以来,中朝边界逐渐明晰,管理日益强化。乾隆十四年,以金仁述为首七名朝鲜土兵越过图们江,在清方一侧击杀清朝参夫,酿成惨案。清廷援引康熙朝案例,判处金仁述等斩立决,涉事地方官革职流放。然而通过清朝满文史料的解读,案件呈现更复杂的情况,它也是一桩盗采人参案。该案生动展现了在清廷封禁政策背景下,两国边民如何利用被强化的边界——图们江,作为其谋取利益的手段,揭示了越境案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同时,珲春协领在案件中的活动,体现其身处邦交前沿,在边界管理上具有特殊地位。该案件为检视清中叶中朝关系提供新的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3.
志书应灵活运用"不越境而书"这一传统修志原则,应"越境而书",与时俱进,"越境"收录与境域内在区划、经济、教育、文化、人物、风俗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充分反映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书写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地区由于历史的特殊性,修志中沿用常规篇目,初稿出现越境而书、地理界限混乱、纵横脱节等问题。通过篇目调整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历史特点也得以完美展现。本文从有机联系、科学性和继承发展等方面对志书形式结构严谨性问题作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6.
当前,二轮修志工作在全省紧锣密鼓地展开,稳步推进,势头良好。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二轮修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本轮修志因区划调整所涉及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层态,地方特色彰显。如何处理好区划调整与记述范围是当务之急。第一轮修志提出了"不越境而书"的一个编纂原则,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通例,基本界定了区划调整和记述范围的关系。"不越境而书",有两层含义:一是境内的事物,不管其行政隶属关系如何都应入志,中央、省、市属单位在本地的有关情况均应收入志书,以体现地情的完整性,资料的利用上,上级驻地单位宜略不宜详;  相似文献   
7.
边境地区阿勒泰由于历史特殊性,修志中沿用常规篇目,初稿出现越境而书、地理混乱、纲领门类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通过篇目调整可以得到解决,历史特点也得以完美展现。本文从有机联系、科学性和继承发展等方面对形式结构严谨性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不越境而书"及其乃中国地方志传统编撰原则说法之滥觞进行了考证。然后梳理了第二轮修志以来针对"不越境而书"产生的各种观点,大体可归纳如下:一种是坚持"不越境而书",并对"境"的含义进行发挥阐述;一种是认为可以"越境而书",但又分为适度"越境而书"和将其作为第二轮修志通则两种态度。最后文章分析了该讨论产生的原因与意义,阐述了作者的思考意见,并结合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康熙时期清朝边民或因俄国引诱,或因捕猎放牧,或因逃避战祸及法律制裁等原因私自越境进入俄国境内,引发两国交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涉外法律的角度,探讨了清朝交涉越境事件的法理依据、具体操作方式、实际效果等。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记载史实历来以行政区域为界,因此,地域性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属性。所谓修志“不越境而书”,一般来说就是不要超越现境记述史实。不越境而书”规定了地方志“自书本家事,不记外乡人……”。地方志为何要“不越境而书”,并将其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呢?这是由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