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郑观应防灾备荒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观应(1842-1922年)所处的时代正是晚清民国交替时期,封建社会日趋腐朽没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他忧国忧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经济政治制度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甚少注意盛宣怀在光绪四年办理的河间赈务。实际上,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认识河间赈务与盛宣怀同时期洋务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盛宣怀此时的整个实践活动及其内在脉络。这个例子同时表明,要推进盛宣怀研究,不仅应对其以赈灾事务为代表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足够重视,而且应根据这类活动蕴含的社会史脉络,为理解盛宣怀增加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贾晓明 《纵横》2009,(12):17-19
个人举办赈灾筹资义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戏剧界的艺术大师如梅兰芳、常香玉等就多次举办这样的活动。现在,这种赈灾筹资义演更成为我国为灾区民众奉献爱心的一种普遍的表达方式,也早已为演艺界以及社会各界所熟悉。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多年里,每逢天灾发生,演艺界奔赴灾区的慰问演出占据了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4.
在盛宣怀于辛亥革命后谋求复产的过程中,捐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手法.这场捐赈活动的进程表明,由于盛宣怀依然具有将赈灾问题转化为自身社会资源的能力,使他能够在捐赈的名义下,将复产交易的努力从孙中山一直滚动到袁世凯、程德全和张勋那里.这不仅反映了盛宣怀在革命和后革命状态的急剧转换下如何维系其复产之事的策略和能动性,也展现了辛亥革命何以对盛宣怀这样的打击对象也无法进行到底的无奈,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具体的情境出发来理解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5.
清嘉庆年间曾发生一起李毓昌秉公查赈而遭毒害的大案,一时震动了朝野上下。 李毓昌,字皋言,山东即墨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分发江南,以知县候补。在候补期间,于十四年夏初,奉两江总督铁保委派,查勘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县)赈灾款发放事宜。  相似文献   
6.
清朝时期,行唐地区旱涝、冰雹、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清政府通过实行查灾、赈灾、赈济、赈借、平粜等一系列赈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使行唐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巴蜀史志》2013,(3):18-20
2009年4月,按照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分工,省民政厅牵头承编《赈灾》分卷。接受任务后,民政厅高度重视,积极筹划编纂事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编纂中的问题。三年多来.在省志编委会的指导和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的支持配合下,较好地完成了编纂任务,一部图文并茂、70余万字的专业志书即将付印。回顾编纂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利用《金史》中的史料对金代负责赈灾与救济的机构、赈灾与救济的具体措施进行了研究。其机构主要有提刑司、惠民司、普济院等;其赈灾措施主要有减租免税、赈贷、平价减价卖粮、收购余粮、迁移就粮、纳粟补官、赎身、官员捐己俸禄、赐予耕牛等;其救济措施主要有施粥、赡养老人、扶助鳏寡孤独、抚恤遗孤遗属、奖励孝子节妇、救助乞丐、补助多胞胎等。而金代所谓的牛头税,就是征收于猛安谋克户、用之于猛安谋克户的赈灾储备粮。  相似文献   
9.
"丁戊奇荒"是晚清华北地区的特大灾荒,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山西地区,灾荒影响具体到了各个县域,本文以洪洞县为中心,分析"丁戊奇荒"期间的受灾以及中外赈济情况,力求深入了解近代洪洞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10.
辽道宗中晚期的自然灾害以时间长、多种灾害伴生、并存著称。如此严重灾害,不仅破坏生产力,使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而且影响了社会发展,甚至与辽政权灭亡也不无关系。辽朝抗灾、赈济等一系列措施,既有成功之点,又有失败之处。其中,“两仓”制度值得借鉴,“入粟补官法”应彻底否定。在辽政权日益腐败的情况下,其抗灾、赈济等措施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