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罗兰·巴特说,公共历史是一种不可经验的虚构,真实存在的只是无数小历史的鸣响和嘈杂的和声。这或许是贾樟柯拍《海上传奇》时的信念。他用了3年时间,采访了100多个人,最终选择了18个,剪接成一组参差的上海故事,关于资本家、工人、政客、艺术家,关于革命、解放、“文革”、浦东新区。  相似文献   
2.
唐文文 《神州》2012,(2):170-170
对小城镇的倾情关注,对都市神圣性的消解,一直是贾樟柯创作难以释舍的情怀。在他的镜头下,小城镇、普通人(特别是边缘人)生存状况的有太多可以捕捉的内容,这些内容使得贾樟柯影像独具一格,也使得他从从当年的“电影民工”到现在的享誉世界的知名导演。  相似文献   
3.
6个年轻人环立在贾樟柯周围,神情冷峻、目光深邃地望向镜头。 “喀嚓”一声响过,再也绷不住,齐齐笑出了声。  相似文献   
4.
早知如此     
《山茶》2010,(8):2-2
天太热.就没去参观世博会。影院里在放贾樟柯导演的《海上传奇》.听说与世博会有点关系.于是去捧场。电影的开头.陈丹青坐在一栋待拆迁的房子里讲古.表情严肃;结尾处.韩寒从赛车场的一头跑来.对着镜头调侃:将来有一天我拿到自己中意的总冠军后.我一定会很高兴地向大家宣布:其实我是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5.
我们杂志创刊那年,贾樟柯执导的《世界》公映。在那之前,三十出头的他已经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在国内拥有了一群高端影迷,但官方,他依然只是一个“地下”导演。《世界》带他告别了这个身份。  相似文献   
6.
4月3日晚上,我看到贾樟柯发的第1966条微博。他回忆了自己家人在“文革”中的惨痛经历:“文革开始时,我奶奶被勒令24小时内离开县城回乡下扫马路,因为她是地主婆。我大伯入狱8年,期间自杀未遂,因为他是地主的儿子。我舅舅被村干部毒扣‘后被发现死于一口井中,死因至今是迷。历史不会被遮蔽,了解文革,了解中国,让我们从了解自己的家庭开始!”  相似文献   
7.
《南方人物周刊》2013,(7):67-67
每时每刻充盈心问,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除了空气,还有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情感。出于对情感价值的思考,交通银行再度携手深具人文情·环的国际如名导演贾樟柯,倾情打造涤荡人心的《爱能量3.O》系列微电影,通过三段人生情感故事,用爱的正能量,唤醒人们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是关注底层人物较为细致的一个导演,对其电影《三峡好人》进行个案分析,从悲剧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影视符号学的理论观点,分别从主要人物的境遇式悲剧命运、烟酒茶糖不同章节的文化意象和组成影像整体的声音符号探索其悲剧底蕴,概括出《三峡好人》的“悲剧人文主义”观念在审美意义上对传统悲剧的超越,最后对中国式悲剧生态电影创作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他还足一个老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他用正剧的方法讲一个故事。”这是编剧芦苇眼里的贾樟柯。等待看小贾正剧的人这一回还是要失望,因为《海上传奇》依然太“贾樟柯”了,以至于你完全可以忽略这部影片的世博宣传背景——它仍是一部满布导演烙印的影片。  相似文献   
10.
陈特 《风景名胜》2010,(8):37-39
钱币速览→第四套人民币5元、第五套人民币10元 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是部好电影,有个情节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韩三明找到一家每晚一块二的旅社,通铺,和一群来奉节拆房子的民工窝着住。民工头老鬼招呼他: "你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