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阳市中华北路六广门西南侧有一座民国时期贵州省主席毛光翔的官邸,老贵阳人习惯称为“毛公馆”,建于1926年至1930年期间。当时效仿欧式建筑风格,却又保留中式土木建筑的传统,是中欧式建筑结合的公馆。有主楼、跨楼和厢楼,主楼为三层,跨楼和厢楼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宽走廊、深屋檐、  相似文献   
2.
熊毅(1910-1985),又名熊其毅,贵阳人。研究员、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前身)、中国著名的土壤学家。  相似文献   
3.
许朗 《贵阳文史》2009,(2):80-82
“森林之城、避暑之都”这张贵阳的城市名片,令今天所有的贵阳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而这一城市名片的打造.却伴随着贵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伴随着省、市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彭雅 《贵阳文史》2010,(4):48-49
至正德五年(1510年)年初离开贵州,王阳明在谪居贵州近3年的时间里,留下了很多行踪遗迹和大量的诗文题记,如贵阳人熟知的"仙人洞"因峻峭旖旎引他两次游历,如与甲秀楼毗邻的翠薇阁就是他诗中的"南庵"……然而在贵州,与王阳明最密不可分的是他悟道、成道,最终创立心学理论的龙场(今修文县)。日前,笔者在王学研究专家的引领下,来到修文追寻阳明先生曾经的一些"足迹",这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5.
对于贵阳人而言,甲秀楼是熟悉的。熟悉到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视而不见。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人文积淀赋予她的魂魄,却绕不开忘不掉,不断化为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不断伴随着这个城市发展的进程,以至于让我们屡屡提及。  相似文献   
6.
老照片     
《贵阳文史》2010,(5):F0003-F0003
<正>这是一张当年家境殷实的老贵阳人全家福,图中小女孩不过三、四岁,年轻的媳妇也不过20余岁,引人注意的是,祖孙三代女性都无一例外缠了足。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旧时女子,因风气使然,一般从三、四岁便开始缠足,从此一生便伴随三寸金莲,过着步履艰难的日子。对于今天的女性而言,这简直不可思议,可这就是曾经真实的生活,谁也改变不了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贵阳方言在进化过程中虽然逐渐趋于弱势,但还是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极具贵阳特色的方言词语。这些只能用汉语拼音标示出近似发音、却写不出相应汉字的词语,至今仍然高频率地流通于贵阳人的语言交流之中。只要听见说这些词语,就知道是地道的贵阳话了。  相似文献   
8.
合群路,夜夜无眠。这条六七百米长的街道,是贵阳人夜生活的一个标志。而在王小朋眼里,热闹的合群路夜市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9.
闲贵阳     
杨乃运  秦志军 《旅游》2007,(3):62-73
日常的夜晚,周末的全天,贵阳城内的名胜区内会被贵阳人塞得满满的,他们喝茶、聊天、搓小麻、跳交谊舞、放风筝、打陀螺,贵阳人不否认,他们有一玩玩到深夜,甚至玩到第二天天明的习俗。 在小吃街上我发现了一种现象:不少店是日间经营,到晚上则关门闭户,把门前让给小吃摊小吃店,小吃街通宵达旦,从入夜一直开到早上,关门的店铺再开门,倒班儿经营。 而一到周末,贵阳很多年轻人就从城里蒸发了,在青岩古镇的石头院里泡一天,或者携家带口去石板道、石城楼、石头砌的院墙和老宅的镇山村住一宿,嚼着玫瑰花糖,撮着小麻,吃着状元蹄、鸡辣角、泡豆腐,喝着小酒……[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丁宜中先生字照普,贵阳人。生于1890年,卒于1990年。丁姓乃贵阳大族。丁氏早在1912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时,即由黄兴和李桢介绍入党,是孙中山先生领导下的早期国民党员。他一生追求进步,注重道德修养,酷爱文学,被誉为贵州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