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谣谚,是典型的民间文化,但无论创作、记录还是传播皆与文人的参与密不可分。从宋代记载的谣谚传播现象分析,宋代文人不仅记录口传谣谚,使其留于碑刻、墙垣,载于各类典籍,增强谣谚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参与口头谣谚的创作与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考察宋代谣谚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揭示宋代文人在谣谚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对文人在民间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影响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汉唐时期,高昌在政治文化方面高度汉化,又是中外交通枢纽,所以,在归唐前夕对唐朝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些,都深刻反映到民间谣谚之中。高昌歌谣与音乐,大大丰富和完善了南北朝边塞乐府的表达范式。高昌归唐,推动唐朝整合高昌音乐,形成纪功凯歌,彰显唐朝的文化自信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所及,在元和中兴的背景下引起回响。  相似文献   
3.
高贤栋 《民俗研究》2004,(1):113-119
社会史,尤其是有关下层百姓的社会史研究是近几年来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然而,由于直接史料的匮乏,古代中国的下层社会史研究与近现代史的相关研究相比显得较为薄弱。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只有充分搜讨古人之一言半语而类聚之,才有可能走出这一困境,民间谣谚便是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史料宝库之一。就北朝谣谚而言,其中包括民众对国政大事的关注、对官吏的歌颂或抨击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北朝民众对政治的关注,是一幅难得的北朝社会政治风情画卷。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北朝谣谚反映的仅仅是北朝民众对时政的一种敏感的关注而已,并没有积极参与的表现,折射出北朝民间缺乏统一信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左传》研究,自秦汉以来,历千年而有余,名家名作,群星辉映,隋唐之后,列名科考,四民诵习,流布众口,其影响更是远非学林一域所能涵盖。古代文史典故多有源出此书者,成语、笑话、谣谚亦多有与此书相关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本“基因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可以垫底的书。但全书十数万言,煌煌巨著,科举时代即被列为大经,加之内中牵涉层面极为广泛,研读不易,世人多视为畏途。近现代以来,  相似文献   
5.
<正>民谣是时代的镜子,政策的回音壁,社情民意的反映,民众发自内心的声音,体察民情的窗口,历史的佐证。谚语是群众生产生活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经验结晶,智慧的表达。群众熟识并广为传播的歇后语(俗称俏皮话),随处可闻,幽默形  相似文献   
6.
谣谚,是典型的民间文化,但无论创作、记录还是传播皆与文人的参与密不可分。从宋代记载的谣谚传播现象分析,宋代文人不仅记录1:7传谣谚,使其留于碑刻、墙垣,载于各类典籍,增强谣谚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参与口头谣谚的创作与传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考察宋代谣谚传播方式的基础上,揭示宋代文人在谣谚传播中的作用,有助于对文人在民间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影响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新 《民俗研究》2001,(1):88-96
在中国古代社会,弥漫着浓重的人文气氛。重人生,重人际,重伦理,可以说是一大特色。在这一点上,民间与官方几乎是一致的,从做人修养到处世哲学以及人际关系的把握,可以说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这样,民间谣谚与正统意识密切地交织在了一起。一方面,民歌民谣所反映的人文精神不断地被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吸收,  相似文献   
8.
鲁汉 《民俗研究》2001,(4):205-208
樊晓梅,1977年出生在陕西省安塞县楼坪乡张新窑村的一孔窑洞里,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女孩,按当地风俗称为“猴女子”。她的母亲张芝兰,是安塞著名的剪纸艺人,文化部命名的剪纸艺术家。晓梅8岁那一年,随母亲回内蒙舅舅家过春节,母亲为亲戚邻居剪窗花,她偎在母亲身旁,用母亲剪下的纸尖尖学剪纸,居然剪得像模像样。亲邻们夸晓梅,她的母亲十分高兴,老人想起了陕北的谣谚:“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冒铰”是陕北的方言,说的是剪花不用样子,随心所出。母亲只知道,巧女子是好嫁人的。晓梅后来回忆说:“那一回,母亲成了众人眼里的神人,连我也跟着沾了光,从此以后,我这一生就跟剪纸结下了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