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内,讲解员正在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血衣弹片背后的故事。这件血衣,是曾经参加苏中战役的华中野战师一师三旅九团一营教导员孙海云,在2004年捐赠给"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血衣的左胸处破了几个洞,衣服上残留的血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陈列在血衣旁边的正是从孙海云老人胸部取出的弹片。  相似文献   
2.
论苏芬冬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联与芬兰之间发生一场战争,世人通称“苏芬冬战”。它以苏联胜利,芬兰失败而告终。结果苏联占领了芬兰的大片领土,还获得许多其他好处。战争中苏芬两国孰是孰非?战争的性质如何?这一直是史学家和政治家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几十年来,苏联史学界一直沿袭当时苏联官方的观点,认为苏联是被侵略  相似文献   
3.
16世纪中叶,西洋火枪传入日本。此后,以九州南的种子岛为基地,火枪和火药的制造方法迅速传遍日本各地。1575年发生的著名的长之战,使火枪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嵙Α;鹎沟拇爰捌湓谡秸械拇蠊婺J褂茫匀毡纠返姆⒄蛊鹆酥卮蟮挠跋熳饔茫渲凶顛重要的,是引起了兵器和战术的变化,加速了日本统一的历史进程,促进了日欧贸易和文化交嵙鞯姆⒄埂  相似文献   
4.
日本早在甲午战前就对中国进行长期而周密的情报搜集工作。而清政府由于缺乏谍报观,不但未重视搜集日本情报,对在华日谍的活动也没有采取得力措施,从而导致大量机密泄露,直到战争爆发后,潜伏在天津的日谍石川伍一暴露并被抓捕,震动朝野,清政府才着手实行严格的反间谍行动。然而,清政府的后知后觉,为时已晚。由于中国谍报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当前我们必须重视反间斗争党并全力做好情报搜集工作,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和田园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品尝、观赏、习作、健身、体验、度假、科学考察、购物、环保教育的一种最新旅游开发类型。  相似文献   
6.
7.
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左传》最为相似,而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左传》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左传》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正司马迁的《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为战国时代赵国的平原君和虞卿立传。对于平原君的家世及政治经历,《列传》只用极其简单的几句话进行了概括,称其"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列传》对其家世描述得极其模糊,只说其为"赵之诸公子也"。据考证,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接  相似文献   
9.
<正>198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在威海湾内全军覆没,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进一步将中国推进苦难的深渊。战争结束后,日本并没有马上撤离威海,而是驻守了一个师团八千余人。直到1898年5月,清政府偿还所有赔款,驻威海日军才全部撤离。一直以来,这段历史并不被人所关注,所留下的文物和资料也很少。2013年,威海市博物馆征集到两件这个时期的文物,向人展示了日本占领威海时期一  相似文献   
10.
杨琳 《南方文物》2014,(4):163-165
<正>殳是先秦时期常用的兵器。先秦有"五兵"之说,殳即五兵之一。《周礼·夏官·司右》:"司右掌群右之政令,……凡国之勇力之士能用五兵者属焉。"东汉郑玄注引战国兵书《司马法》云:"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长以卫短,短以救长。"这里所说的五兵指弓矢、殳、矛、戈、戟,这是步兵使用的五兵。《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这是车兵使用的五兵。两类五兵中都有殳,殳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