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魏魏 《神州》2012,(6):322-323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中学美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课,二是在技法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  相似文献   
2.
洪皓流放东北时期的诗词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赴金使臣洪皓被扣留金国15年,留下了大量诗词作品,充分表达了他的忠义之情、仁爱之怀、思乡之痛和念母之心,其具有很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车驰秋野     
《旅游纵览》2007,(10):38-38
<正>一路上坐在车窗边欣赏着郊外的景色,车子在朝前急驰,两边的景物在飞速地后退,充溢在视野里的色彩,是那黄黄绿绿布满整个田野的秋韵。一团团,一簇簇地散落在田间沟畔。车子每到一处使人激动的地方,我们便停车在此徜徉。  相似文献   
4.
南宋诗词镜     
王纲怀 《收藏家》2007,(4):10-14
新文体纪实小说《白帝城》的作者王以培在书中说:“文物在文,不在物;物是文的载体,文是物的灵魂。”说这句话应该是有前提的,但用来评价南宋镜的文化价值,真是确切。南宋处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徽钦二帝被俘、锦绣山河“沦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孤独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范式之一,也是封建时代有抱负有才能有个性的文人学士所共有的一种自我情绪体验。它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自我感受,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疏离所产生的一种深刻的精神失落感。从文化诗学的历时角度上看,它具有特殊的文化蕴涵。一方面是诗人对理想热切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丑陋世界的不满和精神世界空虚所产生的无奈感。  相似文献   
6.
国青 《收藏家》2007,(10):51-56
法国吉美博物馆素以庋藏丰富多彩的中国历代瓷器珍品而闻名遐迩,其中1件明宣德淡描铺地青花海水仙山龙纹高足碗(图2)被诸多西方藏家誉为中国瓷绘中的"印象派"佳作,因其与几家中外博物馆所藏(图3-7下简称:图壹类)的同类器物纹饰有别,向来被该馆的历任馆长奉为孤品圭臬。但奇迹总爱在藏界冷不丁地悄然诞生。如今1件与图2纹饰相同的姊妹高足碗(图l)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雪藏之后,终于启箱而出。  相似文献   
7.
"最后的闺秀",这项桂冠戴在张充和先生的头上,谅是最合适不过的。张充和时年九十有三,比她年迈的女性不乏其人,但像她那样当年既有江南小家碧玉的姿容又有大家  相似文献   
8.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细究之,这是实用主义的哲学。其实,"读书"与"行路"是同等重要的,光"读书"不行,单"行路"也  相似文献   
9.
王岳川 《百年潮》2007,(8):80-80
王岳川1955年生于四川安岳。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成为“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入选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1996年担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评审委员,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到日本金泽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  相似文献   
10.
李岗 《风景名胜》2020,(3):0281-0281
当前,脱贫攻坚战基本接近尾声,扣在偏远山村头上的“贫困帽子”即将甩脱,今后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到乡村振兴战略战略上来。乡村振兴是要在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之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三大宏愿。要实现乡村的振兴,单一实现实现村民的物质经济富裕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同步抓好精神层面的“富裕”。美丽乡村光靠提升乡村的基础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只是外在美,是缺乏灵魂与活力的美,这样的美的短暂的,难以得以存续的,要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还得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化欣赏能力。当前乡村民众结构复杂、现有水准参差不齐,要提升整体水平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结合个人多年工作实践,在此分享个人认识,期待大家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