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汐 《中华遗产》2014,(12):8-1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所谓“江山如画”。而中国人对于山川数千年的感知、感怀、感悟,又化作了磅礴的山水画,隽永的山水诗,定格出一幅诗画的河山长卷。这是中国灵秀而多样的山川使然,也是中国文化看待山川的独特视角使然。  相似文献   
2.
朱馥生 《古今谈》2002,(3):34-35
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相通”不等于“相同”。诗与书画艺术属于不同的领域,各有自身的创作规律。而余任天先生的题画诗也不同于一般诗人的作品,有其不同于众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黄山秋来早,八月枫满山”,抵挡住了“秋老虎”的威力,十月黄山,整座山都弥漫着一阵秋的清爽和芬芳. 在我看来,黄山算得上诗画秋意最好的代言了.无论是徐霞客的“五色纷披,灿若图绣”,还是余绍祉的“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都展现了黄山秋季的这场风光盛典.且不说远山如黛,青松似墨,丹枫胜火,也不说碧空如洗,白云若絮,清风胜柳,此时,只是随意在山间小道闲逛,看秋色浸染出的一片红黄橙绿,看随处泼墨般的层林尽染,便已觉得这其间的万种风情,透着不可言说的美妙.  相似文献   
4.
魏晋风骨     
保民 《文史月刊》2013,(9):43-43
有那么一个时代,虽然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飘飞远去,但它的流风余韵,却一直影响到今天,在千年之后依然被我们缅怀、追念。他们超脱凡俗的精神气质,那种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名士之风,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不错,这个时代,就是魏晋时期,唐诗中“会稽王谢两风流,王子沉沦谢女愁”、“两度共留诗画去,山阴谁说晋风流”的风骨。  相似文献   
5.
浦源为倪瓒人室弟子,以诗画着于一时,堪称明初无锡诗坛第一家。《明史·林鸿传》附载其事迹:“晋府引礼舍人浦源,字长源,无锡人也。慕鸿名,逾岭访之。造其门,二玄请诵所作,曰:‘吾家诗也。’鸿延之入社。”误信传闻,不免于误,兹略作考辨。  相似文献   
6.
郭耕 《炎黄春秋》2001,(9):66-67
北京南海子的麋鹿苑是著名的动物保护小区和全国科普基地,这里不仅有鹿鸣呦呦、蝉噪阵阵的湿地风光,更有许多从文化层面、道德高度阐述动物保护观点的文艺性和思想性作品,其中一套主要选自丰子恺《护生画集》的题为“护生即护心”的东方护生诗画。虽形式简朴,但内涵深刻,读来发人深省。这恐怕在全国、全世界的保护区、动物园及教育中心都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7.
当您步入王家大院,透过“花不知名分外娇”的表象,我们看到真正的“独领风骚在今朝”,是她的“大化”!  相似文献   
8.
行者之旅     
<正>本期的晋商之旅是重头戏,从江西铅山到弋阳,继续行走。看龟峰的万种风情,在婺源,欣赏她宁静之美,超脱之美,这一路细细品来,山水诗画,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9.
2009年5月5日.陈立言耗费20余年完成的大型系列画作《中国历代文星图赞》在湖北省艺术馆正式亮相,吸引了百余位美术界专家、学者到场品读。  相似文献   
10.
辛丁 《中华遗产》2014,(12):16-31
在古人的山水游记中,不是名山,却可驻足,不是名水,仍可凭栏。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玩心。古人是怎么游山玩水的?一处山水,一串足迹,即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于是赏山品水也有了流芳千古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