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美同盟之于日本国家安全与国家大战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在冷战后成为日本国是论争的核心。日美同盟的地位与作用、形式与结构、进程与前景的论争,仍是当前日美两国无法回避的课题。本文依据日本学者的日美同盟观与同盟前景的预测,在有限区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派或流派的基础上,对日本国内的同盟论争进行了整体性的归纳和梳理,力图通过日本国内的议论揭示出冷战后日美双边同盟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而对日美同盟的维持与变革问题的思索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燎 《史学理论研究》2022,(5):119-129+160
近代日本乡村史研究肇始于对幕末明治以来日本发展道路的现实反思,是20世纪日本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领域的发展壮大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资本主义论争中的讲座派与劳农派,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近代日本乡村社会性质及其矛盾。二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史学蔚然壮大,以地主制研究为代表的乡村史研究成为当时日本史学界的显学,日本史学界的阶级史观成形。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乡村史学者在既有领域深入的同时开拓出农民运动史、自治村落论等多元路径,研究范式受到修正。20世纪末,乡村史研究盛极而衰,渐趋碎片化,退为隐学,但呈现注重市场因素等新趋向。乡村既是日本近代史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剖析日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关键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说明20世纪前半期日本对中国的政治认识及其政策的结构.笔者的历史分析可概括为三个论点"9·18"事变前后在中国东北的日中经济冲突--政治逐步升级的论说;1932年日本政府对中国政治的认识论--否定"李顿调查报告书"的理论;1937年的日本论坛"中国统一化论争"中的新认识论--日益明确的对中国认识的坚固"岩盘".  相似文献   
4.
李书磊 《世界》2006,(7):16-17
一我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读书札记。这并非是要炫学,而是由于我对谈论文化问题有格外的警惕与谨慎。“文化”是个过分有伸缩性的题目,从文人到人文尽在囊括之中,所以言说起来极易不着边际, 做些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论断,争论起来也往往驴唇不对马嘴。凭空讨论文化还有一个危险就是将极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并将某一种文化理想化或者——套用一句时髦词汇——“妖魔化”。尽管我们对20 世纪文化论争的空泛与武断屡有检讨,但检讨之后仍然是积习难改。当然对文化的宏观之论读来也不无启发,但说实话从上世纪10年代到80年代再到今天,这样的启发我们也受够了。所以我宁愿小心行事,小处着眼,从具体文本与具体问题入手:在这里,读书札记这种文体对于我的文化讨论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感觉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强调主观感觉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它诞生之初,就在日本文坛掀起轩然大波,论争主要围绕新感觉派的创作方法展开。日本新感觉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影响,第一次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他们较多从文体和创作技法上吸收;第二次是80年代贾平凹、莫言和余华等人的创作,巧妙汲取日本新感觉派的风韵,化入到作品肌髓。  相似文献   
6.
王帅 《世界历史》2016,(4):105-116,159
两德统一被誉为20世纪国际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的出人意料、多面复杂以及急速推进吸引了大批学者的密切关注。从两德实现统一到其后的第一个十年,学者、新闻记者、参与统一的政治家纷纷撰写了各自版本的"历史的初稿",勾勒出了两德统一外交的粗略轮廓。随着各国外交档案的陆续解密,学者们由此而形成的"第二稿的历史"对统一进程展开了深入、细化的研究,并围绕是何因素推动了德国统一、英法在两德统一中的作用、德美在统一中谁更重要以及什么样的德国对外政策促成了统一等问题展开了学术论争。未来的研究需以多边档案为依托,在厘清存疑史实的基础上利用多视角的分析框架重构历史本身,并借由"历史眼光"对其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7.
王裕巽 《中国钱币》2000,(2):28-31,51
在汉武帝三铢钱建元、元狩两次铸行说与元狩四年一次铸行说的论争中,争议焦点是有无建元元年至五年初行三铢钱事。拙见以为由于建元年间初行三铢钱,是书证、考古实证确凿的史事,故汉武帝前后两次铸行三铢钱是无可置疑的史实。长期以来,有部分研究者,受如东瀛加藤繁等人的“崇《史》非《汉》”误识之蒙惑,不仅未能对该说之确,妄作必要的核考,反引伸其“《史记·平准书》未录武帝建元年间铸三铢”说作为元狩四年一次铸行说之要据。遂使这一研究有“以人为据”之失误,违反了考证研究言必有确据的科学原则,脱离了严谨、绵密的汉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牛仔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牛仔文化涵盖产生牛仔的牧牛方式、环境、牛马放牧工具(或装备)、技术、服饰等。狭义的牛仔文化指因牛仔而产生的精神文化作品,包括牛仔歌曲、诗歌、小说、绘画、戏剧和影视作品等。广义上的美国牛仔文化在北美的起源和发展与西班牙牧牛方式的扩展尤其是西部牧牛业兴起密切相关。在美国学术界,长期存在关于美国牛仔文化起源的论争。狭义上的美国牛仔文化的兴起与传播把美国牛仔偶像化和神话化,使历史上拓荒的真实牛仔完全失真。牛仔文化在北美的起源、发展和传播是美国文化衍生和发展的典型形式之一,展现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特质。牛仔文化起源的论争反映了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的复杂性。美国牛仔文化的传播体现了美国意图实现文化霸权的主要策略,对美国乃至全球文化和文明产生了持久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周扬、夏衍等,都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创建人。在“左联”初期,他们之间的关系还算良好,但到了1932年底却骤起风波,1933年下半年周扬担任“左联”党团书记之后,他们间的矛盾不断爆发,至1936年因“两个口号”的论争而尖锐化,互成仇人。对此,周扬等历来怪罪于胡风的“挑拨离间”。其真相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0.
徐希军 《安徽史学》2012,(5):98-106
1947年,胡适"教育计划"的发表引发了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是重点扶植还是普遍救济,以及留学生的派遣是停废还是继续的论争。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显示出战后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