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宝瑄(1874~1924),字仲玙,杭州(今浙江钱塘)人,因生于晚清官宦世家及其博览群书而享誉政坛与思想界。本文根据1894~1908年间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所记读书情况,分析他的世界历史认识,探讨其变革观的转变与世界历史认识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清末士大夫思想的转变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早期维新派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出发,指出专制制度造成君民隔阂,是清王朝落后的重要原因。他们提倡“君民共主”的制度,主张引进西方“议院”制度,希望借此实现国家富强。他们的民权思想成为此后的维新派认识西方民权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1926年5月24日,华侨将军刘亨赙病逝于马尼拉。刘亨赙出殡时,500名菲律宾宪兵护送,棺上覆盖着菲律宾国旗,全国下半旗致哀。上下议院全体议员、菲律宾退伍军人协会会员和华侨前来送葬,仪式非常隆重。  相似文献   
4.
民权一词,在西方同于民主,均叫democracy。在中国,民权首见于出使西洋的郭嵩焘日记。1878年,他判定"西洋政教"",民权常重于君"。之后的黄遵宪、薛福成,从东邻日本转引民权说,而在日本,民权就是民主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崔国因,生于1831年,字惠人,自号宣叟,安徽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人)甘棠人。少年时家贫,但刻苦攻读,好学不倦。1870年崔国因中举,1871年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相似文献   
6.
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岁费的制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学智 《近代史研究》2001,9(6):194-206
民国第一届国会制定的《议院法》中规定了高额议员岁费,引起社会各方的强烈指责。国会在当时人民穷困、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冒举国之大不韪,规定高额议员岁费是不适当的,在民初国会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部分国会议员自视过高,忘乎所以,与中央行政官员的盲目攀比,以及当时政坛的腐败风气,是使国会做出这一不当规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孔祥吉先生在《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一文中提出,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张之洞在光绪三十三年被慈禧召见时曾主张立即实行立宪政治,并认为张是敦促慈禧推行立宪政治的重要人物。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从张之洞平生为人处世的哲学来看,他一向圆滑佞巧,不太可能与慈禧大唱反调。因此,该文的史料来源《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一文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从张之洞对立宪的一贯表现来看,他始终持一种消极保守的态度,不太可能发生突变。孔先生认为张之洞对开设议院持积极态度的另一重要证据,是光绪三十四年奕劻向慈禧呈递的一条密折,然而细察该密折的内容,张之洞并未主张速开议院。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9.
林建华 《史学集刊》2008,3(2):36-41
近代中国对西方议会制度的介绍和解读大体分为三个方面,即对议院(议会)进行的宏观介绍和比较;对议院作用和功能的探讨;对实施议院制度的具体设计.作为一种救亡的工具,议院对于上情下达、君民一心的独特作用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其宪政的本质却被忽略了,至多只是被认做皇权统治下的一个民意咨询机构而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