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利成  左力 《百年潮》2020,(1):62-66
1946年7月15日上午,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下午的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与大儿子闻立鹤一同回家,当走到西南联大职员宿舍时,身后一声枪响,闻一多应声倒地。立鹤立刻扑在父亲身上大喊:"爸爸!"四个身穿蓝色中山装的大汉从前后扑来,向立鹤连开三枪后将其从父亲身上拉起摔在一旁。立鹤还想挣扎着起来,再中两枪后倒在血泊中。四个大汉集中火力射击闻一多头部,闻一多当场气厥身亡。  相似文献   
2.
胡邦定 《纵横》2014,(6):37-39
西南联大有许多博学多能、可敬可爱的老师,无论在课堂上、演讲会时还是日常生活中,常有一些感人的或令人难以忘怀的事。谨举数例,俾与未能亲见亲闻者共享。  相似文献   
3.
任继愈,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曾用名任又之,1916年生,山东平原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相似文献   
4.
李锐 《炎黄春秋》2012,(11):44-47
今年我已经吃96岁的饭了,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很少伏案握笔。前不久,李凌同志将他的书稿《"民主堡垒"群星陨落记》给我,并嘱写序言。我之所以应命,是由于这本大著中有我熟悉的人,主要描述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大师的悲惨命运,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我晚年不断呼唤的"何时宪政大开张"。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变局的一个例证。当年领导云南地下党活动的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是我在中组部工作时的同事,又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已经去世),他在云南多年,曾亲临联  相似文献   
5.
易社强 《百年潮》2012,(5):73-75
西南联大拥有大约三千名学生,五个学院,二十六个系,两个专修科和一个先修班,是战时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尽管它没有农科、医科和美术系。大学课程已很丰富,但新的科目训练仍不断增加。有些是根据新的研究成果而增设的,有些是基于国际学术的新动向而开办的。而且,由于三校雄厚的师资,即使只有几个学生选修的极为冷僻的专业课,也能坚持下去。每学年开设的课程贴满了总务处办公室的墙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山”、“学海”。  相似文献   
6.
西南联大期间,因为物价上涨,家庭的经济负担又重,闻一多打算戒烟。夫人高孝贞心疼地对丈夫说:“你一天那么辛苦劳累,别的没有什么可享受的,就是喝口茶、抽根烟这点嗜好,为什么那么苛刻自己。我不同意,再困难也要把你的烟、茶钱省出来。”  相似文献   
7.
1946年夏天,我从西南联大分配到北京大学政治系念书。当时国民党的力量很强大,在北京大学开展学生运动很困难。一是汪伪时期北平的大学学生,经过北平临时大学甄别后,有一部分分配到复校后的北京大学。他们当中只有少数中共地下党和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联")的同学,在日伪时期统治很严,不容许学生公开集会和成立社团,没有搞民主运  相似文献   
8.
刘昕 《神州》2013,(5):8-8
作为九叶诗派的女诗人,郑敏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创作风格。从进西南联大学习哲学后,她的诗歌便在冯至和里尔克的影响下逐渐成形、发展,带着独特的哲理性走人我们的视野。唐浞曾这样评价她:“我知道她原是学哲学的,在她的诗中,思想的脉络与感情的肌肉常能很自然和谐地相互应和,不像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者们那么厌恶理性与思想,她虽常不自觉地沉潜于一片深情,但她的那种超然物外的观赏态度,那种哲人的感喟却常跃然而出。歌颂着至高的理陛。”40年代的郑敏,用独特的洞察力凝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生活的世界,《金黄的稻束》便是由此而来的“沉思的诗”。  相似文献   
9.
金岳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金岳霖任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兼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金岳霖身材高大,常穿一件草黄色的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金岳霖爱戴帽子,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他给新生上课时,第一句话总  相似文献   
10.
“他最爱看书,最讨厌应酬,”妻子植符兰回忆起高华年,说,“他总是一个人躲到书房里。”静守书斋、淡薄名利,是这位语言学大家给世人留下的形象。9月18日,高华年离去,带走了中山大学最后一片西南联大的云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