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多元化是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重要的特征之一.当前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对技艺价值认知程度不均,价值认知现状不能与多元价值共存的现实相匹配.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视角,书画装裱修复从业者应从理念上重新树立多元价值观、方法上加强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介入、理念上重视传承人整体情况的深入探求、行动上加快技艺科学化研究进程等几个方面来全面构建技艺多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2.
侯雁  方圆 《东方收藏》2023,(10):87-89
民国时期的书画装裱持续时间短、装裱材料简陋,因而尚未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文章研究了民国时期特殊的纸镶绫边、半绫装形制的装潢,并通过讨论来自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民国时期书画作品,总结这一时期装裱的形制、用料及常见伤况。民国时期装裱由于采用纸质材料替换绫绢材料,对画心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被再次收藏后通常会进行修复和重装,因此这一时期的装裱样式很难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文章将以《罗家伦行书对联》为例,对民国时期的书画装裱增补一些书面记录。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书画装潢受古代中国、朝鲜的文化影响,在7世纪随着写经事业的盛行而产生。此后,受佛教文化及宋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随着日本美术的本土化,其书画装潢形成了以佛教美术为中心的美术工艺,在经过中国茶文化东渐和日本茶道的洗炼后,日本的书画装潢形成了手卷、屏风、障子以及真、行、草三体的挂轴等形式。  相似文献   
4.
接友人电话,说请我欣赏一位装裱艺术设计师的大家之作。我为之兴奋,驱车前往。 说真的,是冲着“设计”这两字产生的激情。好久都没人提及装裱了。怨我直言“三分画、七分裱”,试镜、选料、上装、对书画家的墨宝来说早已不是最佳的装裱语言了,装裱的定位、款式的陈旧,加之空间的局限,困惑、茫然……  相似文献   
5.
谈裱画难     
本文从李一《书比画难》一文说起,浅谈伴随中国书画产生与发展的中国书画装裱的重要与难,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装裱,重视装裱,促进装裱与书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全面总结了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成就,并就传统的装裱形式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继承与革新将使这一传统艺术充满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老一辈文物、考古学家如董作宾、容庚、商丞祚等先生本身也是书法家,王振铎先生也是其中一位,不过王先生的作品存世很少。文化部文物局文保所刘志雄先生在一次扫除的垃圾中发现一纸王先生的遗墨,装裱后,经王世襄先生两次题跋,认为这不仅是一件书法作品,也是文物修复领域中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养心殿是紫禁城内的一座建筑,乾隆皇帝曾作《养心殿记》并将之制成册页。与传统的册页不同《养心殿记》册页是与玉板为"册心",供皇帝赏玩珍藏的特殊制品,材质少见,裱法特殊,在书画装裱史上尚无其它例证。册页不仅以丰富的历史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特殊的装裱方法而独善其值,还为特制册页的制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有补于书画装裱史志之所阙。  相似文献   
9.
书画装裱与保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泽信 《文物世界》2003,(2):77-77,57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闲暇之余在文化生活上也有了不同的追求。欣赏和收藏各种艺术品已成为一种时尚,特别是那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绘画和书法,倍受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但由于不少人对如何保管好书画缺少必要的知识,使许多书画遭到人为的损坏,造  相似文献   
10.
吴海滨 《收藏家》2009,(8):77-82
古代书画作品所依托的材料较早时一般是帛和绢,后来使用较多的是宣纸,它们的质地纤薄柔软,宣纸虽可寿之千年,但因着墨着色后容易破损,也会起褶不平,为了便于保护与收藏,均需要对之进行保护加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