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急剧变化,许多变化都已经超出人们十年或二十年前的预期。一方面,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人类社会已经真正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正在不断地被削弱或超越;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民族矛盾持续上升,大国博弈重新开始。全球化在经济上"荡平"世界的同时,也带来的传统地缘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期间,188万国民党起义、投诚官兵在被改造之初,多有抵触,一经涕泗滂沱的泪血大控诉,几乎是瞬间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灵魂裂变,并迅速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相似文献   
3.
其昌 《湖南文史》2011,(11):1-1
20世纪上半叶的最后几年,国共两党的生死较量,以共产党占据上风、国民党政权覆灭而告终。号称拥有800万军队的国民党为何竟如此不堪一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批“国军”的临阵倒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重大起义对战略决战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不但加速了国民党军事力量的瓦解。  相似文献   
4.
杨瑞 《史学月刊》2013,(10):68-75
辛亥革命对20世纪以来中国民众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乃至日常生活影响深远,但在宏大叙事主导之下建构的历史图像中,参与其间的个体人物的活动与心态变得隐而不显。其实,在历史整体大变动的情势下,人作为历史的主体,其心境与行事在呈现一定的普遍共相之时,往往更具个性化样态。趋新人士黄尊三在留学日本期间,政治立场由立宪转向革命的过程中,内心颇多纠结,个人际遇亦十分曲折,最终因缘内外,激情似火地拥抱革命。然而,当他一旦身处革命后的新时代,面对突如其来的世变乱局,又难以适应认同,不能或不愿自我调适。民国之后,其心态与行事相较宋教仁等留日同人、清季旧臣及士绅,甚至往昔的"他自己",都呈现出明显的分裂状态。  相似文献   
5.
春江 《炎黄春秋》2007,(6):32-37
因写作《裂变之光》,我与钱三强有过几年密切接触。1986年春,当书稿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发稿以后,我向他告别的时候提出:“你是对党忠诚、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几十年来,你认为共产党还存在哪些弱点、问题,存在哪些急待解决的弊端?你对党的感情很深,意见会更有价值,如果你愿意谈,我很想听听。如果不方便,也不必勉强。”  相似文献   
6.
广州博济医院是近代中国最早、最具特征性的西医院。西方人认为博济医院是远东最早的医院(the oldest hospital in the oritent)。清末至民围期间不少在华著名的外国医生都曾在博济医院工作。其始是公理会第一位传教医生伯驾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广州市十三行建立的眼科医局。1836年10月中国医学传道会成立,郭雷枢任会长,裨治文与伯驾为副会长。当时的中国医学传道会与广州医学传道会(Canton Medical Missionary Society,简称CMMS)是一体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黄忠怀 《清史研究》2005,18(2):21-31
本文通过对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同源村落成因的系统分析,动态地揭示了村落密集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动力因素。研究发现,早期的村落主要通过结构型裂变、灾害型裂变、行政型裂变以及村落的次生分化使村落数量得到了迅速增长,并逐步完成了空间上的密集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ethnic group这一术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该术语的流行与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同时,该术语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认同政治”的“族类政治化”特征。本文就这一术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流行的国情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分析,以期为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实践提供一种思路。文章认为,在理解和借鉴西方学术界有关ethnic group的概念及其理论时,如果简单地做出民族(nation)是政治概念、族群(ethnic group)是文化概念这一泾渭分明的判断,而忽视西方国家在应用这一术语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指称对象,就会因脱离国情实际而导致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误读和应用于本土研究中的误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的最后几年,国共两党的生死较量,以共产党占据上风、国民党政权覆灭而告终。号称拥有800万军队的国民党为何竟如此不堪一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批“国军”的临阵倒戈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一些重大起义对战略决战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它不但加速了国民党军事力量的瓦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