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茶》2009,(1):94-101
在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长期形成了安居本土,不轻易迁徙的文化传统。因而《汉书》中就有所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的说法。《列子》中也写道:“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古代的经世治国者普遍认为,人民定居在土地上,各事其事,是理想的社会状况。而四处流动迁徙的人则被看作无益于社会正常发展的闲散人口。但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游于四方而不归”却又是中国古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流动人口中,有政治权力强制下被迫背井离乡者,也有出于其他心理动机离开故土的人们。无论是主动的流动还是被动的流动,他们的行旅生活体验,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相似文献   
2.
《夷坚志》66例宋人行旅中的情色精魅故事显示,宋代遭逢情色精魅的旅者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涉及社会各个阶层,行旅事由复杂多样。情色精魅原形主要有亡人鬼魂、动植物、人造器物等。其化形无论男女,多姿貌美好;出没时间多在昏晚,但也有在白昼者;活动地点多在较为少人的路途林野或寺观店舍,但又不限于此。情色精魅对旅者个人、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危害。宋人行旅中的情色精魅故事,根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宋代社会情色风气以及现实行旅中情色问题的反映,传递着宋人应对行旅中情色问题的经验与认识,折射出宋人试图规制情色问题,建构规范的行旅秩序与性别伦常秩序的愿望。  相似文献   
3.
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在他那部传世经典之作《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中写下一段扬扬洒洒的文字——“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自此,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开始了他终其一生浪漫而又艰苦的旅行。398年后,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创举,这个特殊的日子被正式定名为“中国旅游日”。在第一个“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去领略和解读圣人笔下的那些美丽山河。  相似文献   
4.
《文物世界》2002,(3):71-71
  相似文献   
5.
何白云 《东方收藏》2023,(12):22-24
“关山行旅”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也是历代画家笔墨经营的重要对象。然朝代不同、社会时势迥异,即便是同样的题材,也会呈现不同的气象。五代乱世,此时文人多隐逸于山林,反映在绘画中就是关仝笔下文人游历的《关山行旅图》。而戴进出身低微,虽努力上进为身后赢得巨大声名,但生平坎坷只得以卖画为生,其《关山行旅图》就是庶民艰辛生活场景与个人愿景的呈现。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2012,(2):148-149
行程亮点 7000年文明留下来的文明奇迹,星星点点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在埃及,最舒适也是最方便的旅行方式就是乘啦尼罗河豪华邮轮。我们的行程是从尼罗河上游的古城阿斯旺出发,顺流而下,最后到达卢克索。这一段的水路长200多公甩,河面平稳开阔,两岸是郁郁葱葱的青草地、农田、椰树林,当然还有很多古埃及人的神庙。接下来的三天,我们白天下船游览神庙,傍晚在甲板上欣赏尼罗河两岸的风光和夕阳西下的美景,享受着难得的惬意时光。  相似文献   
7.
书与碟     
《旅游》2008,(7)
《文化行旅》作者:杨志强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内容简介:活在这个人间,我们都免不了疑虑重重,感慨日多。要给自己的人生定位,都免不了在育成自己的文化里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目前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针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其次谈范宽《溪山行旅图》对自然山水的再现,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传统艺术理念。自然山水不但是画者的生活场所,也是画者去观察临摹的物象,更是师法自然的老师。最后从美学原理视角审视了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画中意境。  相似文献   
9.
秦娥 《中国土族》2006,(1):65-67
一座城从格尔木回来有一段时间了,那个地方给我的感觉,就像我从那里带回来的惟一的东西——一块盐一样,咸咸的,略含苦涩的味道。一个人在一个不得不呆的地方呆久了就想出走、出走,出走到一个未知的地方,那里面充满了变数,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我无端吸引,吸引。于是,我就总是想着出走、出走,离家出走,把那些不得不想、不得不去做的事统统地撂到一边,在路上慢慢收拾自己破碎不堪的心灵。从省城西宁出发,过了湟源峡便很难再见到绿色了,这时候是6月。车窗外灰黄的滩涂一眼望不到边,稀疏的骆驼刺、芨芨草跟土地是一样的颜色,广袤、神奇的柴达木大…  相似文献   
10.
吴志光 《收藏家》2006,(9):62-66
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年(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上海松江)人。他是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对明末清初的画坛影响很大。他与莫世龙、陈继儒、赵左、顾正谊等所谓画中九友,在吴门派和浙派相继走入式微之际,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扭转了画坛的颓风,董其昌在其中又是领袖人物。董其昌少年时即负盛名,家中富有,好书画,并以书法名垂海内。神宗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曾做太子太保等职。精鉴赏,富收藏,曾收藏过董源四幅山水《潇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