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你说怪不?当今男人选对象,不喜欢林黛玉,倒喜欢薛宝钗!当今女人,不喜欢唐僧、孙悟空,对猪八戒却如此倾心。真说不清楚爱情变化快,还是世界变化快?  相似文献   
2.
戴孝良 《神州》2011,(2):11-11,13
小说中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及表情等来刻画,《红楼梦》除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外,还大量地写到人物的“冷笑”。本文从人物的“冷笑”入手,将林黛玉与薛宝钗进行比照,通过对她们二人“冷笑”的对比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3.
《湖南文史》2014,(7):34-35
旧时有不少小食品,与茶沾不上边,但是因为人们对茶叶的喜爱,也以"茶"称谓它们,从而产生不少不是茶的"茶"。北方有一种炒面粥叫作"面茶"。《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到尤氏洗漱后,与李纨、薛宝钗一起吃"面茶",吃得津津有味。据记载,这种"面茶"制作非常简单,就是把面粉温火炒熟,然后用开水调和,加盐或加糖后拌成稠粥状,就是"面茶"了。  相似文献   
4.
李亚梅 《丝绸之路》2009,(18):62-63
本文从《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角度,探讨了曹雪芹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形象钟爱的原因。作者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形象时,观照角度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似文献   
5.
张晓晶 《神州》2013,(7):13-1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甲戌,1754年),《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也就是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的整体就是以上层的贵族为中心思想,然后以真实、很鲜活的描述了十八世纪我国末期的生活,这段生活的记录就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巅峰真是的记录,然而这不小说真正的能够成为我国小说文学的最高顶峰,难以超越,不单单是因为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是因为他的艺术成就也是非比寻常的,因此,本文阐述了在此部小说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重要人物进行分析,仅供参阅。  相似文献   
6.
历史是富有戏剧性的。在20世纪红学史上,竟有这么一位人物,既不敢称自己是红学家,也不愿当个普通的红学爱好者,于是给自己封了个"半个红学家"的称号。可别小看这位"半个红学家",她的能量和作用可是一般红学家望尘莫及的,她曾经在红学界粗暴地践踏学术。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在回顾20世纪红学发展的历程时,都不能不提及这个空前绝后的"半个红学家"。此人就是江青。偶尔露峥嵘从相关记载和江青本人的叙述来看,她还是  相似文献   
7.
薛宝钗的形象是复杂的,性格也是多方面的,在她身上,善恶同在,美丑并存。她既是封建正统的思想和道德的忠实信奉者,同时也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虽然表面上取得了恋爱的胜利,但她所得到的也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可以说,她也是薄命司中的一个悲剧性人物,她的命运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制度和思想道德的丑恶和黑暗。  相似文献   
8.
徐建兵 《沧桑》2012,(6):144-147
薛宝钗的形象通篇贯穿着"和谐"这一特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所必备的要素。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实现人际和谐基础上实现文化和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