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州地区发现的汉代玉枕数量较多,形制上有几形和盒形两种,玉枕的出现与汉代初期统治者崇尚“以玉殓葬”关系密切,同时也深受楚文化影响,推测徐州玉枕出现的原因,可能受到楚国木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甜甜  赵舒荑  赵兆 《文博》2023,(5):15-24+2
2017—2018年,为配合西咸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陕西西咸新区蒲家寨村的一处战国秦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围沟、水井等遗迹340余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铁器及玉器等。墓地内散布有10座瓮棺葬,均属于秦文化范畴,其墓葬形制、结构各异,出土器物丰富,墓葬年代属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前后,是研究秦瓮棺葬及秦人丧葬习俗演变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一些犍陀罗语、梵语《贤劫经》残片的发现及学者们的研究,已大致梳理出《贤劫经》发展与译传历程。与文本的译传相对应,与贤劫信仰相关的千佛图像也在丝绸之路沿线佛教遗迹中大量出现。文章以犍陀罗、于阗和河西地区为节点,围绕《贤劫经》的产生与译传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千佛图像进行梳理与探讨,勾勒出贤劫信仰与千佛图像流传的时间线索与传播路线,并认为千佛图像是在文本译传之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域流行的佛教建筑结构与宗教实践,在图像组合与布局上进行的探索与创新。《贤劫经》的译传与千佛图像流行对大乘佛教在丝绸之路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有一件孔子屏风,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实证文物,其上所绘是迄今所见最早孔子像.作者通过考辨文献与图像对比,梳理出自两汉至宋元孔子图像的传承脉络与构图结构流变,并确定此图为《汉书》所记《孔子徒人图法》.西汉时期的孔子屏风、《孔子徒人图法》,规范了这类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的大致风格,此时"孔颜相对",弟子像不过十数人;东汉来年粉本流传于世,学宫中已将弟子像由十数人扩充至七十子,可能已有"孔子行教"一类的孔子像单人.由晋至唐,画家在不改变孔像格套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孔子朝向、删掉颜回图像等方式,创作"孔行颜随""孔子行教"图,并最终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江陵九店墓地是东周时期一处由多个人群(或家族)共同埋葬的公共墓地.甲组墓中多随葬磨光黑陶器不见陶鬲,墓主为春秋早中期楚势力进入以前当地土著人群,内部包含若干分支,春秋晚期以后完全楚化或为楚所灭.乙组墓中可见相同的楚文化传统,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在九店墓地.根据空白地带、墓向、墓位排列方式可将其划分为若干小区.社会基层组织以血缘关系为主导,但亦呈现出地缘化趋势.此外九店墓地甲、乙组人群不同的发展脉络亦反映出东周时期楚国势力在江汉地区的兴衰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6.
移动性是21世纪人文地理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议题,它体现了空间科学的社会学转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中心命题,其中心性突出体现在它与其他传统和新兴的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交叉。本文以表格为工具梳理了地理移动性的研究理路,发现移动地理与其他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共同聚焦的核心是:时间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的“时空行为”问题,政治地理、社会地理的“权力”“平等”“权利”问题,身体地理的“具身实践”“感官体验”问题,情感地理的“地方依恋”“身份认同”问题,想象地理的“地方感”问题,道德地理的“空间道德感”问题。本文识别这些关键问题为移动地理的“核心要素”,搭建移动地理的框架和体系,指出探查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机制和不同时空移动类型的转化机理是未来移动性的研究方向。根据移动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强度,构建了包括日常移动、旅游和旅行移动到永久性移动在内的地理学移动性连续轴类型,并探索了移动地理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赵俊杰 《华夏考古》2015,(2):127-131,152
本文通过对两座积石石室壁画墓时代的探讨,将集安地区高句丽积石墓的下限年代推定为6世纪前叶早段,并认为积石墓外部的基坛形态被高等级封土墓所继承。  相似文献   
8.
乞巧文化中最核心的含义应是"巧",就是灵敏思维与熟练技艺的有机结合,表现了妇女的智慧与灵巧。经过历代的传承与演变,乞巧风俗不仅作为一种民俗仪式世代流传,同时也形成了与之密切关联的乞巧文化系列图像。乞巧文化的图像系列是紧紧围绕乞巧活动的偶像、仪式、结果等三个方面而形成的。这些图像虽然不是乞巧民俗的主体,但通过这些系列图像,不仅可以窥探历代乞巧民俗的基本状况,同时也形成了乞巧文化的视觉艺术化呈现形式。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乞巧文化的本质,有效传承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每年到了节假日,便有许许多多的人们选择通过游山玩水来享受自然的美好。而到了某个景点,在游玩之余,不拍些照片留作纪念显然是不行的。而旅人应该怎么才能拍摄出好看的照片?拍摄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将是本文谈及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片形玉佩饰形态出现的组玉佩是隋唐中、高级墓葬时有发现的随葬器物,但由于始终没有完整的发现,考古发掘者对这些零星玉佩的性质和组成结构皆无法定论。唐总章二年刘智墓组玉佩的出土,为研究唐代组玉佩的结构与形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本文以此为基础,梳理了隋唐玉佩的考古发现状况,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其来源于三国、两晋组玉佩,适用范围为整个隋唐时代的贵族和高级官员,是当时"剑珮绶"的朝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