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非萨赫勒地带荒漠化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登山 《人文地理》1996,11(3):34-39
西非萨赫勒地带是世界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国际社会对这里荒漠化问题的关注最终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防治荒漠化运动。本文提出了萨赫勒地带荒漠化四个机制模式,并分析了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组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带荒摸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苍狼 《神州》2010,(12):40-44
2009年5月下旬开始,以为中国找水为主旨,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科学考察队对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新疆几大山系的冰川及冰川径流和西北五大沙漠进行了考察,作为考察队员之一,我一路走下来,目睹着中国水源地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音乐批评的“空间”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雷钧 《世界》2006,(4):40-42
一上海的《大剧院之友》接连几期发表了关于乐评界“荒漠化”的评论文章,读后为之击节叫好。原以为,对音乐批评“荒漠化”现状胸闷气短的, 仅仅是少数人,现在看来,整个乐评界都在为患“哮喘”病而心生悲哀。对此,我曾经在北京的《世界》月  相似文献   
4.
阿里道路     
“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的人力与物力都花在了道路上”,狮泉河的一位专员这样对记者说。的确,在通向阿里的一路上,记者经历了正在建设中的柏油路、艰涩的砂石路、以及完全不是道路的河滩等综合路况。阿里的许多干旱荒漠化严重的高山草甸地区,急需限制车辆可通行的范围,脆弱的草原生态已经经不起无序的车辆通行带来的反复碾压与摩擦。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正党 《攀登》2002,21(5):83-84,95
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危害的分析,重点从宏观层面上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徐晓光 《神州》2011,(2):42-47
这天,我们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考察队到达库尔勒市东北方向的博斯腾湖区。南疆归来一路风尘蓬头垢面,满眼的沙漠荒原、干涸的河流水库、喝咸水的棉田、饥渴的果园胡杨林,企盼淡水的呼喊犹在耳畔回响,就是做梦也是飞扬在戈壁的沙尘,那时我们就知道了博斯腾湖的重要,有多少人在惦记着分你一杯羹啊!  相似文献   
7.
对于像轮台这样历史文献极少的地方 ,要想谈论这个话题很难 ,除了要很珍贵地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外 ,还要十分注意开发利用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 ,这是“写”在地球上的历史文献 ,是古代人类留传给我们的信息 ,轮台县的大地遍布汉唐时期历史遗迹 ,又有近现代考古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借助我在 2 0世纪 80年代参加地名普查的实践 ,斗胆分析一下布古尔绿洲2 0 0 0多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概况 ,以及绿洲环境的变化。一、人类经济活动的历程据已经明确的考古资料来看 ,最晚在春秋战国时期 ,轮台县境就存在以牧业为主、种植为副的生产经营方式。 1985年群巴…  相似文献   
8.
古居延绿洲的消失与荒漠化——从考古和卫星遥感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水下游的古居延绿洲,早已沦为戈壁沙漠。这种变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自西汉以来连续的屯垦耕种,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元末明初的战争,造成了河流改道,从而导致了古居延绿洲的消失和荒漠化。  相似文献   
9.
张树彬 《宁夏史志》2010,(3):20-21,27
位于宁夏中部吴忠市红寺堡区境内的罗山.是宁夏仅有的三大天然林区之一。这一带地势平缓,唯有大、小两座罗山突兀而起,嵯峨灵秀.是在四周被荒漠化土地包围的严酷条件下存在的温带森林自然景观区。近年来。红寺堡移民开发区在罗山西麓崛起.  相似文献   
10.
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统万城建成于公元419年,废毁于公元994年。统万城的兴废,不单单是一个城市的历史问题,而是揭示了北方生态环境敏感带地区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利用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影像判读、历史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在复原统万城的城市形态的基础上,对建城初期的当地生态环境做了一些初步的复原工作,并探讨了统万城从修建到废毁期间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