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戊奇荒"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历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成果硕硕,多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握整体,鲜少微观考察,更缺乏对灾荒中身处社会底层的个体生命的关注。因此,如何将其纵深发展,取得更大的理论创获,是"丁戊奇荒"研究的新课题。以留存在山西省阳城县乡间社会的、记载"丁戊奇荒"的民间碑刻为研究材料,以灾民的身体侵害变故以及遭遇变故后民众的身体伦理变化为考察对象,着力将灾民的身体重新放入其发生变化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关注身体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为了更加深刻地呈现这种变动,进一步引入叙事理论,就灾荒与叙事等理论核心要素之相互关系开展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尝试实现从灾荒叙事向身体叙事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荒政在宋代发生了思想、制度、机构的变革,完成了制度化的过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荒政构架。在这个过程中,宋代新兴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代的形成和政治地位论证其参与荒政变革的可能性,并考证"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荒政思想于荒政思想史中的重要变革以及其在荒政实践中的具体创新,以期还原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宋代荒政变革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西周倗国墓地出土荒帷印痕的科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文献记载,荒帷是周代贵族墓中用作棺饰的一种丝织品.然而,因难以保存,一直缺少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据.2004年在西周倗国墓地发掘时,发现了板结在土层表面的荒帷印痕,为了解古代荒帷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我们采用显微观察测量、扫描电镜(SEM-ED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以及淀粉粒刚果红染色法等方法和技术,对荒帷印痕和土样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荒帷为平纹组织,经纬密度大约为38×24根/平方厘米.所用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黄色颜料推测为黄赭石.石染法所使用的胶结物应为淀粉类黏合剂,说明汉代郑玄对<考工记>中"钟氏染羽"的解释确有所指.纺织品残留印痕的科技分析可以获取丰富的潜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证中国历史博物馆新征集入藏的小型青铜四轮车是东汉早期的明器輀车,墓主是西南夷笮人的上层人物。西南夷笮人用明器青铜輀车随葬,说明已经受到汉文化影响,但汉化程度不高。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童中的传教士,似与我们成见中的传教士相去其远。而“以实心行实事”.更可让一些当代的慈善机构脸红。  相似文献   
6.
《海经》、《荒经》从字上看与《山经》风格相近,但从内容上看,与《山经》的差别很大。前已说明,《海》、《荒》二经是同一题材的不同版本,它们的共同性是主要的,故先把《海》、《荒》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与《山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8.
"丁戊奇荒"是晚清华北地区的特大灾荒,作为受灾最严重的山西地区,灾荒影响具体到了各个县域,本文以洪洞县为中心,分析"丁戊奇荒"期间的受灾以及中外赈济情况,力求深入了解近代洪洞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9.
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四床质地各异、造型独特、纹饰华丽、做工精细的棺罩(荒帷),为全国首次发现,为研究我国西汉初期的服饰、丝织品制造技术和手工业水平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但由于荒帷长期在地下环境中受各种因素的侵蚀,已破损老化严重、碰触易碎,为此必需进行修复。本工作通过对其中一件荒帷的外观目测观察,显微镜对纤维结构的检测以及病害分析后,决定以针线法分别对锦面、锦缘进行修复,然后拼合成形。由于文物平摊面积比较大,因此采用分区修复的方式逐块进行修复。修复后的荒帷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展出,为广大观众提供了难得一见的精美展品。此方法可为国内类似出土丝织品(丝、绢、锦)文物的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孙荣芳 《沧桑》2014,(2):63-65
清光绪二年到四年,山西遭到史所罕见的特大旱灾,河津县特别严重,志书、碑文及民间多有记载。天灾人祸系丁戊奇荒发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