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荆轲的助手     
公元前227年,秦皇宫中,荆轲刺秦失败。失败的原因是荆轲助手未能按计划上殿,荆轲独自一人,难敌秦始皇的侍卫。荆轲的助手为何没有随荆轲上殿?  相似文献   
2.
刘君 《神州》2012,(23):17-17
巍巍华夏九亿神州 八方臣服有龟蟹弄浪 也掀腥风龙骑虎贲 势必鲸吞荆轲挥剑  相似文献   
3.
王学理 《文博》2011,(2):24-29
咸阳原上秦都1号遗址发掘时,被抢先定性为"荆轲刺秦"的咸阳宫,以适应"评法批儒"的政治需要、本文由当年调查、测绘、发掘者撰写,从遗址总体、建筑形式、功能布局、地理位置及抽样检测等方面论证,该建筑遗址是"商鞅变法"时所建"冀阙"的基址,同宫城内其他建筑联系起来,即史书上统称的"冀阙宫廷"。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历来有赞颂侠士侠义的传统。比如,在中国民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与荆轲有关的千古悲歌,更是被人重复过无数遍。可是,同样是侠义之举,同样是杀秦王,时间也相隔不远,甚至比荆轲死得更加惨烈的“高渐离击秦王”的故事,却较少有人提及。高渐离的侠义之举一直被人遗忘,其侠义形象一直比较模糊。这是一个遗憾,我们还是看看高渐离的悲壮事迹吧。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228年。古易水七。燕太了丹等为荆轲饯行。壮别之际,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世上有此一首《易水歌》流传,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被世代传颂,而如易水长流。  相似文献   
6.
《中华遗产》2021,(4):7-7
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时,天空中出现“白虹贯日”的奇异天象。所谓“白虹”,并非是虹,而是晕。晕,本义为太阳周围的光环,这种美丽的光彩,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莫言)老师的书啊!”杭州人陈黎明紧盯着满地黄灿灿的《我们的荆轲》,就像见到莫言一样。  相似文献   
8.
话说督亢     
方嘉 《文史精华》2013,(4):63-64
"图穷匕见"是人们非常熟悉、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处"荆轲刺秦王",也是人所共知而且津津乐道的。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刘向编订《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应先见于《战国策》中所收录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的心情都时常变化,有时早晚都会不同。有的人善于转化心情,能让阴霾变成阳光;有的人则易受外界影响,一下子由喜悦转为忧伤。我们经常歌颂战国的荆轲,当他准备行刺秦王时,还能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后来失败了,但他的豪情壮志,还是让我们见识了真正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10.
远方     
吴皓俍 《南京史志》2009,(12):23-23
荆轲刺秦王 梧桐叶落,易河水寒,在太子丹的一声“珍重”中,荆轲头也不回,毅然踏上刺秦之路。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还是“精忠报国”的壮志?他凝视着远方,心中纵有万千感慨或无畏,却无人诉说。忽然血涌心头,激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