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贤斌 《攀登》2004,23(2):45-47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是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左派用以捍卫和重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德里达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正是它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所在.是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继续存在的合理性所在。  相似文献   
2.
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余年了。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苏东剧变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究竟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这些都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各国先后倒台。曾被认为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突然间发生这种多米诺现象,人们对其原因见仁见智。历史地看,这与最初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4.
本文章遵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客观地分析了导致苏东剧变产生的两个深层根源和两个直接原因,并总结了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近7000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证我们党长期执政和永远执政。通过对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启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忘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坚持党的宗旨不松懈、必须坚持党的根本任务不迷途、必须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不走样。  相似文献   
6.
在读书人群体中享有很高声誉的万圣书园公布了年度非学术书籍Top20排行榜,金雁的《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排名第一。在这本书里,她拨开迷雾,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与东欧转型故事:"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那里很好,中国同志  相似文献   
7.
郭文 《文史月刊》2013,(4):52-53
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出现了新的发展格局和态势。近年来,一系列新的特征也随着格局的不断变化而逐渐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告别唯我独"马",直面多元倾向;注重文本解读,掀起"重读"热潮;立足全球视野,强化问题意识;保持批判精神,凸显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解散该党。而一小时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东德)总理莫德罗在苏共中央大厦和苏共中央书记瓦连京·法林交谈。让莫德罗意外的是,一个小时之后,苏共中央大厦就被关闭了,他成了这座大厦最后接待的一位外国客人。“事先我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次会见和谈话。事情就是这么偶然——一个德国同志竟然在苏共灭亡前一个小时到了苏共中央大厦”,多年以后,莫德罗回忆起在苏共中央大厦的一幕,仍然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9.
姜安 《日本学论坛》1991,(1):51-53,18
去年10月3日,两德实现了统一。其统一速度之快、程度之剧烈,超乎人们的预料。西方舆论形容说,德国统一,“三个月前还是一个乌托邦,两个月前尚是个朦胧的梦,一个月前是一个希望,而今则是肯定的了。”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会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实现统一了呢?也就是说,两德迅速统一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促使两德实现统一的原因很多,也比较复杂,但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曾经作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头号大国的苏联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极短的时间走向解体,一时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仿佛没有了明确方向,情况似乎正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为之暗自高兴的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但这场失败并没有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奄奄一息,反而更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和人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和勇气。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及东欧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以及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利和有利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使读者更深入的了解苏东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过程,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