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强 《江汉考古》2023,(4):139-144
姚河塬城址东南部西周中期房址内出土的一件骨铲上刻有甲骨卜辞,其残存文字为“曰甶■卜”。■字形体为西周首见,可释作“稼”,意为种植谷物;■为首次发现的新字形,可释作为“■”,应是稷的古文。这一骨铲卜辞的发现和释读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农业种植情况以及探究西周时期对卜用后甲骨的处置问题。周人对卜用后的甲骨往往“已则弃去之”,处理较随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都是和建筑、生活等垃圾一起填埋,并未发现专门庋藏甲骨的遗迹。该卜骨后经改制为骨铲,说明当时对卜骨处置也存在“废物利用”的情况,丰富了甲骨学的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2.
刘影 《文献》2021,(1):26-31
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共有35651片,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对这批甲骨进行整理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本文对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碎片进行复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包括"告日"的问题,以及"■"字的释读问题。  相似文献   
3.
展翔 《文献》2021,(1):32-51,F0003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数量极为丰富,《甲骨文合集》和《甲骨文合集补编》仅收录其中部分藏品的拓片。本文以"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拓片数据库·甲骨拓片"业已公布的甲骨拓片和彩照为研究对象,进行著录整理。具体包括甲骨残片缀合15组、复原13组,并对742版甲骨做出著录情况的对勘。  相似文献   
4.
郑光 《华夏考古》2007,(3):149-152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一部优秀的考古发掘报告,又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甲骨学著作,本文从报告体例、科学性和技术水平、资料的价值、著者的研究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了评价。指出该书是一部具有很高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杜安  马艳 《中原文物》2007,(6):87-90
分析了殷墟甲骨病变的种类,并结合实际对其进行系统处理和保护。结果表明,运用仪器分析对甲骨进行控制处理的方法是能够提高甲骨保护处理水平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辨析对安阳甲骨发现的若干误解基础之上,提出甲骨的发现不是行为意义上的发现,而是认知意义上的发现。甲骨的发现不是由一个特定的学者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由刘鹗《铁云藏龟》、孙诒让《契文举例》和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三个环节构成的。发现甲骨的讨论也不应该将古董掮客和古董市场排除在外,古董商在安阳甲骨的早期流布和收藏中的地位正说明甲骨收藏存在一个"前甲骨学时代"。因此,甲骨发现的学术史讨论有助于我们反思对中国考古学史的理解和写作。  相似文献   
7.
说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丁”——附:释“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公布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一位当时还活着的、称为“丁”的人物,从卜辞内容可以看出其地位甚高。本文主要通过指出这批卜辞中与历组一类占卜同事的一组卜辞,肯定了“丁”就是当时的商王武丁。以“丁”称呼时王武丁,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尚待进一步研究。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定这批卜辞的时代,当为武丁晚期而非整理者认为的“武丁前期”。此外,这批卜辞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整理者隶定作“”的字,应释为“速”,意为“召”、“召请”。旧有殷墟卜辞中一个或释读为“眚”、“软”、“喘”等的字,应释为“” ,读为咳嗽之“嗽”。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缀《合集》与《补编》未缀的几片■组甲骨,即《合集》21354与《乙》211,《合集》20953与20901,21387与20835,并作了释文。  相似文献   
9.
甲骨蒙太奇     
三千年前,商代的辉煌随着殷周的鼎革逐渐被深埋地下。直到19世纪末,一些刻着奇怪符号的甲骨片引起金石学家的注意,人们才开始把这个叫小屯的村庄和一个久远的王朝联系起来。为了破解祖先遗留的文明密码,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来到这里,穷其一生,不断延伸着中国20世纪以来最伟大、而且是最漫长的考古之旅。一个世纪以来,这片土地留下了盗掘者、村民、学者、传教士、政客等人的身影,透过历史捕捉的镜头,他们的热望、执着、无奈乃至悲哀是如此生动而又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