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湾宋代海船保存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国内乃至亚洲大型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的先例,泉州湾宋代海船自出土至今已保存近40年,经过多年来综合性地保护修复,其保存现状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古船保存环境、船体构件保存状况、船体病害、材质状况的调查分析,综合评估船体保存现状,分析影响古船稳定保存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后续的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剪彩的由来     
《文史月刊》2009,(3):57-57
过去,西欧国家盛行在新船下水时举行庆祝仪式,观礼的人很多,为防止人们拥向新船体而发生意外,组织者在距离船体一定的地方,用布绳设置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舟船起源甚早,《易经·系辞下》已载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从早期的独木舟,到汉唐时代木板船,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各式帆船,其发展绵延悠久,脉络明晰。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考古工作在全国各地均发现了不同时期的沉船实物,逐渐揭开了我国古代舟船发展的历史面貌。谈及沉船,我们总是容易想到水下考古,想到沉没于茫茫大海的古船,比如颇受各界关注的广东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即为此类。殊不知,我国古代内河航运也十分发达,而古代沉船遗迹的发现与探索更是缘起于陆地考古,包括因河道或海港历史变迁而形成的淤陆沉船。由于这两类沉船遗迹所处埋藏  相似文献   
4.
苏振东 《神州》2013,(21):54-54
通常情况下,船体由无数个分段组成,由于不同的船体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可将船体分段大致分为曲面分段和平直分段。本文主要针对船体的曲面分段,对其建造空间调度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一、海洋古沉船的保护处理1,海洋古船木材的材质变化在海洋水底环境下,古船木材材质受埋藏环境的生物、物理和化学作用,发生了不同程度侵蚀变化。(1)古船木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木材是由植物细胞所构成,细胞壁是木材的主体。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占45~50%)、半纤维素(占20~35%)、木素(占15~35%)。受埋藏环境的微生物和化学的分解作用,古船木材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不同程度下降。破坏较严重的船木纤维素甚至降到15%以下,即构成木材主要成分的纤维素已损失2/3以上。手按感觉较软,机械强度很弱,自然干后会萎缩变形。(2)古船木的细胞结构发生变化:从饱水古船切片的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6.
大连造船厂制造的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今天下水了。交通部将这艘远洋货轮命名为“跃进号”。 这一艘由苏联设计的万吨巨轮的庞大船体,是在今年国庆前夕正式铺上船台开工建造的,到11月27日建成下水只用了五十八天时间。这样的速度是很快的。据已知的材料:已有一百多年造船历史的英国,目前建造万吨级货轮的船台周期是六个月;目前建船速度居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建造万吨级货轮平均最短的船台周期也需要三个月。  相似文献   
7.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位于浙江宁波象山石浦北渔山岛海域,于2014年发掘出水。经过长期的水下埋藏,"小白礁Ⅰ号"残存船体构件遭受多种病害破坏,亟需开展保护修复。通过对"小白礁Ⅰ号"船体构件的全面调查,并采样进行了树种、含水率、形貌、化学组分、可溶盐及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分析,得知残存船体大部分保存状况较好,但不同部位保存状况差别较大,病害类型多样。相关分析和评估工作为船体后续保护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华光礁Ⅰ号"出水的南宋沉船船体构件第1~6层板、龙骨、立柱等31个样本进行了树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华光礁Ⅰ号"船体木材树种有松科、柏科、樟科、杉科、大戟科等,松科居多;木材主要来自华中、华南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造船用材产地。同时分析了该船不同构件所用木材的特点及来源,并对造船用材与树种进行了比较。"华光礁Ⅰ号"沉船构件用材表明,古代匠人非常熟悉各种木材的性质,并能根据材料的特性使用在船只的不同部位。  相似文献   
9.
马显冰 《文物天地》2020,(2):106-108
木质文物,一般泛指古代遗存下来的木、竹制品,大至古代战船、佛像、棺撑、墓葬,小至木犊、竹简及各种工艺品等m。据不完全统计,“南海Ⅰ号”出水的木质文物主要有船体船体构件以及单体木质文物如:木桶、木盆、木盘等木容器和木盒、木秤杆、木梳、木牌、木签、木钉、木印章、竹栓、竹箧、竹筐等。由于这些木质文物长期浸泡于海水中,出水后其含水率高,且有大量的盐分,木质纤维容易降解,而目前的保存环境也易滋生有害生物和微生物等.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0月,“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启动,按照发掘计划,“南海Ⅰ号”的发掘釆用陆上发掘的模式进行,将水晶宫的海水排掉一部分,露出需要发掘的工作面,并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逐步降低水晶宫水位,使水位始终处于发掘面以下。发掘在每年的10月到第二年的5月间进行,每年的5月至10月间暂停发掘。由于“南海Ⅰ号”船体被泥沙完全浸没包埋,一旦离开水体的“封护”作用,船体暴露于空气中,淤积的泥沙会逐渐干燥脱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